《沙市中学报》第197期
发表: 2020-12-04 14:17:56 浏览: 16189 次
1版
沙市中学庆祝建校七十九周年大会暨习坎系列奖学金颁奖仪式隆重举行
本报讯(记者 兰亭)风雨岁月,薪火传承,春华秋实,盛世有约。11月19日,沙市中学庆祝建校七十九周年暨2019-2020学年度习坎系列奖学金颁奖大会在学校艺术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水利学院、招生办等部门的主要领导,沙市中学部分校友代表,沙市中学全体校领导与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活动,荆州日报客户端、新华网现场云、荆州新闻网等新媒体对活动全程进行了线上直播,沙市中学内部有线电视台也同步进行了直播。
煌煌杏坛,灼灼其华。熊礼才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全文另发)。
与会师生一起欣赏了庆祝79周年校庆纪录片《乘风破浪立潮头》,该片以纪实方式记录沙市中学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和突出成绩。
沙市中学85届校友、菲利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郑巍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深情回顾了自己30多年前来到沙市中学求学的经历以及毕业后带习坎精神烙印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感悟,他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关爱和培养。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助力母校发展,也希望学弟学妹在这个拥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用知识和能力强大自己,为祖国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校退休教师、现已84岁高龄的杨中晞同志在1951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意气风发地奔赴战场,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卸下戎装,他回到习坎园传道授业,完成他精忠报国育栋梁的教育理想。庆祝大会上,熊礼才校长为杨中晞老师颁发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定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并向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贡献表示崇高敬意。杨中晞老人戴上金光闪闪的纪念章,激动地说:“我愿为国防事业奋斗一生。”
每年的校庆日庆祝仪式都要为优秀学子颁发习坎系列奖学金,今年颁发的有刘创奖学金、荆圃奖学金、学良奖学金、王川奖学金、“813”奖学金、“顾正自强”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大部分是从沙市中学走出的杰出校友捐资设立,有的是由知名企业家或社会贤达捐资设立,旨在奖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品学兼优、学有所长的学生,鼓励习坎学子自强不息,砥砺德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本年度习坎系列奖学金授奖学生达170人次左右,另有4个微电影剧组获奖,获奖面、获奖层次、获奖类别都有显著扩大或提升。沙市中学85届校友、菲利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郑巍,湖北达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祖光,沙市中学81届校友、813奖学金秘书长熊克诚,沙市中学89届校友、王川奖学金联络人陈泉、程钧,沙市中学校友基金会理事曹光炎先生等颁奖嘉宾分别上台为获奖学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庆祝大会上还表演了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激扬奋进的《我们都是追梦人》《请笃信一个梦》演奏曲,深情的诗朗诵《习坎颂》,风姿飒爽的舞蹈《草原女民兵》,励志向前的合唱《你的答案》……让庆典现场掌声不断,笑语雷动,充分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祝福沙市中学再踏征程,成就梦想。
看今朝,生命如歌;望未来,前程似锦。沙市中学将以79周年校庆日为新的起点,用勤劳与智慧,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用响亮的成绩为80周年校庆献礼!
大会结束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建波,荆州市发改委投资科科长、沙市中学2001届校友卢道勇为沙市中学高二年级、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做了学术讲座。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在庆祝沙市中学建校79周年大会暨习坎系列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熊礼才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庆沙市中学建校79周年。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在百忙之中前来出席庆典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情系母校的广大校友、习坎历代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七十九载风雨浸润流岚岁月,七十九载峥嵘谱写不朽华章。七十九年的拓荒播种,这里已经成为一片沃土;七十九年的锲而不舍,这里已是人才的摇篮。
煌煌杏坛,灼灼其华,2020年的习坎光荣榜群星闪耀:刘陈成、严贤哲、黄映舟、莫锐同学录取北大;1808班王智豪、1902班关奇同学获得生物学联赛湖北省赛区一等奖,1818班周常禹、周晟洋、毛云坤同学获得化学竞赛湖北省赛区一等奖;1802班彭思齐、王奕辉同学的“数字创作项目”在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一等奖,彭思齐同学作为全省中小学唯一选手,代表湖北省参加此次全国交流活动;江来波、李艳、刘春等三名教师获评“荆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时舜老师、张晓玲、王亚东老师的课例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中获部级优课,范晓婧、王祎豪老师的课例被评为省级优课……这些在校庆宣传片中出镜的师生,是我们群体中业绩突出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哪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百炼成钢;哪有什么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每年的宣传片不能讲述每一个习坎人的故事,也不是每一个习坎人都能成为校史上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倘若不能成为光芒万丈的太阳,那就脚踏实地做一颗不起眼的星星,点燃自己,微光汇聚,亦可汇成灿烂星河。
在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习坎校史上,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只是漫漫长河中的一抹微光,可再渺小,也要绽放自己的光芒;再微弱,也要努力照亮世界的一角。就像在疫情期间,1816班徐彬彬同学组织团队,募集善款,支援抗疫;就像1802班徐子越下沉社区,投身战疫……人类学学者项飚提出了“附近的消失”,他认为当代人更想要的是“超越”所处的生活,而身边的世界,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我们是否亦是如此?我们习惯了抱怨,习惯了吐槽,习惯了理所当然的享受,但是我们同时也习惯性地忽略了我们的责任,校园提供给我们的归属感、安全感、秩序感、舒适感甚至浪漫,都不是天然的生态,而是那些被你忽略的同学、老师、宿管保洁阿姨们提供的温度。
同学们,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更能在成为别人榜样的同时散发出自己的光芒,照亮别人,甚至照亮整个时代。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萤火般的微光,他是在线为学生辅导的教师,是守在小区门口的物业,是奔赴医院施工现场的农民工……“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我们这个时代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抹这样的微光,才有整个时代的温暖和光芒。而我们正是要让自己也成为这点点微光,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老师们,同学们,2020转瞬即逝,2021年我们将迎来习坎80华诞,让我们以79周年校庆日为新的起点,用勤劳与智慧,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用响亮的成绩为80周年校庆献礼!
我为国防献终生
--访志愿军老战士、沙市中学退休教师杨中晞
兰亭
11月19日,在沙市中学庆祝建校79周年大会上,沙市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熊礼才为学校退休教师杨中晞同志颁发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定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并向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贡献表示崇高敬意。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今年84岁的杨中晞老师戴上金光闪闪的纪念章后,为记者讲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他说,他是浙江黄岩人,1951年7月之前本来是在当地学校读书的,朝鲜战争爆发后,为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了军。
1952年春天,在朝鲜战场上,美国空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空军歼击机部队的沉重打击下,不得不改变轰炸策略,对朝鲜北方交通运输线的封锁开始从白天狂轰滥炸式的空中绞杀战转为夜间侵袭破坏战。由于是夜间轰炸,美军轰炸机给志愿军高炮防空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于那个年代还没有火控雷达,对空作战还需目视观察敌机方位,然而在夜间就只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而无法看到敌机。于是,中央军委决定将探照灯部队投入战场。
杨中晞参加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2师,后来调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军探照灯兵402团一营。为了配合高射炮兵、航空兵等近战歼敌的战术,探照灯兵必须确保精度,达到开灯就照中的最大效果。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雷达探照灯技术,常人需要两年才能学会的,他只用了三个月就熟练运用。他和战友们以昂扬的斗志,凭借高超的技术使进行夜间轰炸的敌人无所遁形,有了他们提供的精确坐标,高炮部队有力地遏制和反击了敌机的猖狂攻击,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个人曾获得营队前嘉奖一次。
杨中晞老人还讲到一个传奇性战例。1953年3月的一个夜里,几架敌机在附近天上寻找袭击目标,被我军的雷达发现了,连里的三个雷达探照灯一齐射向其中一架F-80C,发现这飞机飞得不正常,歪歪扭扭好像喝醉了一样,意识到美国飞行员一定是被灯光照得短暂致盲了,在连续的灯光刺激下,这架飞机一头撞到了附近的山头上起火爆炸。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他所在的探照灯部队继续驻守朝鲜,承担防守任务的同时,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1957年9月杨中晞转业到武汉邮电学院任政治教师、班主任,1959年入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政治系学习毕业。1961年秋,他分配到沙市三中(现沙市中学),担任国防教育、保卫工作。在历次全国国防教育知识竞赛中,他曾获得过全国第一名、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个人获评国防教育“三防”教育省先进教师称号和国防教育高级教师职称;在他的主持下,沙市中学多次获评地、市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杨中晞老师说:“70年前,正是无数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我由衷感到自豪和骄傲。祝愿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昌盛,早日实现强军梦、中国梦!我愿为国防事业奋斗一生!”
沙市中学2020年11月大事记
10月26日,学校召开了"新课堂"研讨第一轮教学反思总结会。
10月27日,学校工会组织退休老教师到中山公园游览,60多位老教师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游园活动。
11月1日,我校1802班同学彭思齐作为全省中小学唯一选手,代表湖北省参加了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全国交流活动。
11月2日,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玉秋、市政府副秘书长陶润华来到沙市中学调研学校教育发展工作。
11月,我校10项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这些课题涉及语文、英语、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多个学科。
11月9日,学校各支部组织开展了十一月主题党日活动。
11月9日,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抽查工作组在我校三个年级进行了2020年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工作。
11月,沙市中学国际部A-Level 项目举行了跟英国同步的考试,我校高三年级邹天佑、黄熙雯等同学参加,这些学生的雅思成绩均已过了6分。
11月11日,市委第四巡察组向沙市中学党委反馈了巡察情况。
11月,第46届湘鄂边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在线上举行,我校地理学科的张祥文老师和班团活动的汤云焉老师分别荣获了一等奖,数学学科的冯韵老师和体育学科的龙毅老师荣获二等奖。
11月12日,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十四五”国家级重点课题《“互联网+体育”模式下青少年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之子课题《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中足球选项教育实践研究》正式开题。
11月18日,党委书记、校长熊礼才带领学校管理团队,前往监利县龚场镇五星村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
11月18日,学校总务处召开政治巡察整改落实工作会。
11月19日,沙市中学庆祝建校七十九周年大会暨习坎系列奖学金颁奖仪式隆重举行。
11月20日,副校长吴本萍、高三年级组长汪小明带领2021届高三各学科备课组长、一线教师赴恩施参加了11月六校联考质量分析会。
11月25日,民进沙市中学总支在学校会议室召开换届选举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陈亮为民进沙市中学总支第五届主任委员的决定。
11月25日,各班级开展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题班会活动。
2版
刘畅简介
刘畅,是沙市三中“老三届”校友刘运义和孙际兰的女儿。1993年毕业于沙市三中(今沙市中学),以全市外语专业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1997年作为优秀毕业生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她继续刻苦钻研,先后被华中科技大学授予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执教期间,她所教授的“大学英语”课程连年被评为“最满意课堂”,2000年曾荣获“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0年被授予“华中科技大学十佳青年教工”荣誉称号。她热衷学生社团活动,在她常年与学生风雨无阻相约的英语角,更是被一届届学子们戏称为“英语角女王”。
2005-2006年度,她被选为首批美国“富布赖特”FLTA(外语教学助理)子项目的参与者,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州立大学开展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工作,并研习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2011年8月,她赴英国伦敦参加外语教师培训项目,研习英国文化和英语教学法等课程。
在武汉任教期间,受时任武汉新东方学校校长陈向东老师邀约,她承担了学校综合能力部、国内考试部多门课程的开发和讲授,受到高度认可,连续被评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优秀教师”。
2014年她被调到中国工程院,担任办公厅信息化建设处副处长,促成与多个国际组织、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交流合作。她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扩大“朋友圈”,助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也切实支持联合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受武汉新东方学校考研团队邀约,她系统梳理自己多年来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点滴所得,于2009年3月经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复试听说一本通:考研英语复习笔记》一书,用心为考研复试的考生,乃至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分析与讲述英语听说技能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该书一经出版即获得业内专家与市场的一致认可。新东方考研权威专家印建坤老师在其个人“微博”中专门著文,称之为“复试书中最好的”。由于复试季供不应求,该书连续四年四次印刷,期间在“当当网”上一直享有五星评价,从积累的读者留言中也能看出他们对内容很高的满意度。
她倾注大量心力,收集整理二十几年来承载纯真师生故事的信件、文章等,于2018年6月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Cathy与你:我们的师生情书》一书,旨在通过一个特别的视角展现一名“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师真实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乃至其背后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同时倡导一种相亲相爱、水乳交融、呼吸与共、心心相印、共同成长型的师生关系。
该书受到了受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院士高度认可和积极推荐。他亲自为书做序,并且全程出席了该书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读者交流会。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原执行总裁、“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老师也倾情为该书做序推荐。该书出版两年以来,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与认可,对在读师范生、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大中小学教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沙市中学9003班 刘畅
第一次对“习坎”这个词汇产生印象,应该是在1990年刚念高一时参加“习坎之星”表彰会上。当时,由于刚入学不久,对“习坎”的认识还很肤浅,但能够感受到那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仰望着台上受到表彰的学长们,内心升腾起强烈的愿望:我也要努力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学生。
后来,我逐渐懂得:“习坎”二字源自《周易》,原指重重艰难险阻;后由于其卦图像水,“习坎文化”进而衍生为水文化,而深信上善若水的“习坎精神”则倡导像水一样志存远大、性情柔和、处世智慧、百折不挠、勇于争先的精神。
光阴荏苒,一晃,已经从母校毕业27年了。我清楚地记得那阳光明媚的菁菁校园,曾经一次次响起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和嘹亮的歌声;那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实验楼里曾经记录了我们求知若渴、团结协作的稚嫩身影;那标准化的操场上留下了我们挥汗如雨、奋力拼搏的前进脚步。最难忘教学楼前那一排腊梅,每当阵风吹过,那悠然入鼻的清香,竟能沁人肺腑,甚至触发灵感……
三中校园里,蓬勃兴旺的社团活动是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几千颗年轻火热的心在这里得到淬炼,碰撞出各种兴趣、各种幻想、各种课外知识实践的火花,而这些火花不断地延伸转化成智慧,并反馈或辐射进与课堂知识潜移默化的有机融入……
三中三年的高中学习阶段,我从这种类似于“第二课堂”的天地中得益匪浅。(我便参加过文学社和篆刻社。)
母校“习坎”精神的完美体现,除了全体学生这个主体外,真正的精髓在于生动、全面、彻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毫无疑问,这必须也只能依靠全校教职员工来实现。
母校的老师们敬业善教。从高一的综合班到高二高三的文科班,我们有幸遇到的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超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他们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关爱学生,常常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正是他们的心血才浇灌出漫天的桃李,才使沙市中学在七十九年的征程中取得了骄人的累累硕果,保持了在全国中学教育的领先地位,为荆楚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多年来,我时常想起这些恩重如山的老师们。我后来在华科大外国语学院任教时,面对我的那么多学生,常常用三中习坎红烛的燃烧精神鞭策自己,把爱心虔诚地倾付给他们,希望以此作为对我的恩师的些许回报。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我都觉得抵不上当年沙市三中那些老师们的呕心沥血之万一!因为那个时候,我亲爱的母校,我亲爱的老师们没有丁点的功利心、没有毫厘的铜臭味,他们唯一的念想只是千方百计帮助我们把知识学习好,掌握好,使用好。在学生们的心中,三中的老师一个个犹如春蚕吐丝,红烛燃尽,矢志不渝,终身不悔!
在这样的学校,在这样的教师群体面前,我们这些后来人,无论作出多少努力和奉献,都只能是沧海之一粟,都是微不足道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20年11月于北京。
三代结缘沙中情 支支红烛照后生
沙市中学67届高中校友 孙际兰 刘运义
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的概括。“教书育人”则是当今的说法。记得从前,很多家庭房屋正中的“神龛”,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足见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今人给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也是名副其实的。毛主席离家三十二年后回到韶山,在父母坟前曾动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这是不能忘记的。教师自古以来是教育的主体,而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国运的兴衰,这是豪无疑问的。
1964年夏天,我们99名外区学生从荆州所辖各县(乡镇、农村)考入沙市中学(当时为沙市三中),感到校园环境特别美,学习空气特别浓,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对我们特别好。
我们班一位从京山农村来的T同学患胃溃疡,班主任石玉珩老师每天从家里熬粥带给他;后来教导处欧阳鑫主任闻讯,担心班主任负担重,又“接力”到他家,由爱人谢莹老师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给他开小灶。几十年后,T同学仍念念不忘当初谢老师在不足2平米 的小小凉台上用蜂窝煤炉给他熬小米粥的情景。他说,那幽蓝色的火焰从未在他心中熄灭……
进校那年的12月底,我们邻班有位松滋来的W同学,突患“大叶型肺炎”高烧并休克,校医和同学急送至医院。病情十分危急。学校领导特派杨中晞老师日夜守在病床前,当这位同学昏迷36小时被医生从死神手中抢救醒来时,激动得热泪簌簌流淌……
1965年暑假,松滋西河溃口,我们几位同学和几千名饥肠辘辘的灾民被困于滔滔洪水包围的堤坡上。当时,天上乌云翻滚,暴雨倾盆,雷电肆虐且击死击伤多人。由于事发突然,救援一时跟不上。没有粮食,没有帐篷,没有医药,在最绝望的时候,一叶孤舟从波涛汹涌中奋力冲来,原来是沙市三中派胡良栋、李宇平老师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探望我们了!
多年以后, 我们的女儿、儿子相继考进了沙市中学。刘畅的地理老师为了让学生全面透彻地掌握更多知识,连续多天牺牲自己的午休给他们授课;为了体育科目达标,体育老师不仅细心辅导,还借了铅球等训练器材,让孩子们在家训练姿势和力量,直到全面考核通过。去年, 我们的孙子也进了沙中就读。
五十六年间,我们一家三代人为什么都执着地选择追求进沙市中学读书?因为这座神圣的殿堂里奉行着一则座右铭:辛苦我三年,幸福你一生。
正是这种义薄云天厚重如山的师爱和牺牲精神,沙市中学培养和造就出一代一代的青年俊才。他们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了荆楚名师,还有在乡镇中学辛勤耕耘一辈子的园丁。他们犹如支支红烛永不熄灭地照亮在祖国的大地,犹如天上的繁星闪烁,把知识、品德无穷尽地传承给炎黄子孙……
我们家刘畅后来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她把学生当亲人,任何时候,学生的需要就是她日程的安排;她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让课堂活跃起来,把学生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她认真地批解每一份作业,指导学生弄懂每一题的内容;学校的英语角她每次都去,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被学生称为英语角女王;汶川地震以后,她积极参加四川绵竹和福建福安的支教,还主动资助一名当地的贫困学生从初中一直读到大学毕业。这种爱心倾注没有任何功利的成分,完全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作为父母,我们认为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善良秉性加上接受教育薰陶而形成的思想飞跃,这正是沙市中学 “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砥砺德行” 习坎精神的体现和传承!
(作者为刘畅的母亲和父亲)
领略刘畅的《Cathy与你:我们的“师生情书”》
沙市中学67届高中校友 万启国
最近,我十分高兴地阅读了由沙市中学(原沙市三中)93届校友、 华中科技大学原英语老师刘畅所著并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Cathy与你:我们的“师生情书”》一书,有幸拜读了华科大老校长、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为该书所写的序言。这篇超常规的、长达3400多字的序言帮助并导航了我的阅读全过程,令我深受裨益。
我曾经有幸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数年。当我用心阅读完这本新书之后,内心深处的感动和震撼是许多年来所不曾有过的!
李培根校长在序言中,用自己近乎一生的教学生涯作为铺垫,向读者生动地评价并揭示了刘畅成功的教书育人理念与心路历程。
为什么一位普普通通青年教师的新作能够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界大师级学者的如此重视和赞誉?因为,刘畅的书,并不只是一本单纯的“书“而已,她以清新质朴的文笔和方式,用新时代高校师生心灵间的交流与对话,用彼此心灵深处滋润产生并日渐充盈的无尽的大爱,凝结出当代“大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如何做人”的深刻内涵!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如何教学、莘莘学子怎样求学开拓出了新的视野,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我在阅读中发现,序言还蕴含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深意,就是这位老教育家认定并极力推崇刘畅老师十多年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朴素的、充满神性的爱心!教师把自己的一切(知识、精神、智慧、人格魅力)奉献给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方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灵魂--即我们常常说的‘师魂’”!
我们的国家目前太缺乏这种师魂了!而李培根校长发现并大声呼唤着告诉人们:他找到了!
我明白,老校长是说,他从刘畅这位青年教师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他同时坦诚地将反思的感悟(譬如现实中,有些本应该属于楷模的教师,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甚至有些边缘化等)昭示给这块园丁的土地上甚至全社会的人们。他的话语给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亟需进一步改革或提升发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警醒,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职业操守啊!
写到这里,我要由衷地对青年朋友和老师们说:尽快地去想办法获取《Cathy与你:我们的“师生情书”》吧!用心去阅读,用心去理解,你会有全新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3版
与《大眼睛》作者解海龙合著《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沙市中学人新书在京发布
2020年10月11日上午,希望·感恩--镜头的温度,影像的力量《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新书发布会暨读者见面会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目前,该书已成功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书的实际撰稿人是沙市中学93届学生王薇。
本书以解海龙五十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他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在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
王薇1976年生,湖北荆州人,1993年毕业于沙市三中(今沙市中学),1997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财务工作多年,现为自由撰稿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解海龙生于1951年5月。1992年进入中国青年报,任摄影记者。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顾问。他于1990年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用相机记录希望工程。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纪实系列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曾获第二届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2019年12月,在法国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解海龙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往事如烟 常思习坎
沙市中学9003班 王薇
小心翼翼地翻开二十七年前的文字,我实在有一种羞于面对的感觉:上课讲小话,偷偷看小说,清晨躺在床上听港台歌曲,甚至不止一次地逃掉最不喜欢的地理课。
此刻,班主任李继芳老师的评语,让我一下子热了眼眶。她是一名政治课老师,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是如何不喜欢她的说教,顺带也就不喜欢政治课,甚至还有意无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消极和麻痹。
她这样写道:“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时不要讲话,好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只有奋斗,才有成功的可能!”“有理想,热爱生活,抱有乐观态度的人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有失才有得,有付出才有收获。我想你也会如此的。”我生日那天,老师深情地叮嘱我:“祝你拥有金子般的年华,也希望你黄金般的季节有黄金样的收获!这就要求你集中精力,奋力拼搏,留下一生中最艰苦、最难忘、最幸福的足迹,也是决定人生的足迹!”
眼前这一行行红色批语,分明是李老师循着文字,准确拿捏到学生的情绪,针对学生的思想波动给予了及时的点拔与指引,真真是苦口婆心、句句真情……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我喜欢雪莱的这句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纪实摄影并逐步迷恋上这门可以发挥巨大而独特社会作用的艺术。也许是命运使然,一天,我听到了中国著名摄影家、希望工程首位志愿者解海龙先生来武汉讲座的消息,我立即赶往倾听。极大的感动和深刻的感悟,促使我连夜写下自己的心得。几经辗转,解海龙老师看到这篇日志,随着深入的交往,我得到他的信任并有幸成为《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这部著作的合作者。三年里,我11次前往北京采访,通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笔耕与探索,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
今天,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刚刚结束。掩卷沉思,李老师的话语又萦绕在我的耳际,此时,仿佛远方亮起一盏明灯,那是母校习坎的灯光。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砥砺德行,克难履艰,那是永远的习坎精神。
1993年夏天,我沙市三中高中毕业,考上武汉中南财经大学。从此,艰辛的学习生活和接下来紧张的职场拼搏,令我再也没能回过学校。然而,身在他乡,我常常思念母校的一草一木,尤其是那诲人不倦的老师们;有时,夜色朦胧下,我会想,什么时候能够小有成绩时,回母校去交一份人生的答卷?
这天夜里,我在喜悦和感动的梦中回到了学校。我梦见自己穿过紫荆花盛开的校园,走向大操场,操场中央一群人正热热闹闹合影留念。那不是我们高三(3)班的老师和同学吗?梦醒,眼前的人影依然清晰,急忙翻箱倒柜找出当年的毕业照。高三(3)班,虽然这是一个高二过半才重新组建的文科班,虽然在不算长的时光里,甚至还有几个同学彼此几乎没能说上两句话,虽然毕业之后我们再也不曾见面,可是,照片上那青春的面孔,我能一个一个叫出他们的名字。时隔多年,想起我在一位同学的毕业留言册里写下的一句歌词:当某天,雨点轻敲你窗,当风声吹乱你构想,可否抽空想这张旧模样?还有我的老师们。
我想,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今日,《捧起希望》这本书之所以得以完成,与当年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与母校给我三年的良好教育,与沙市中学习坎精神的熏陶与滋润是密不可分的。
往事如烟,师恩难忘。“君今展翅南飞去,但愿常思习坎楼。”
蒙荫习坎 捧起希望
沙市中学68届高中校友 李书华
2020年10月11日,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1993年毕业于沙市三中的王薇(我女儿)与希望工程“大眼睛”拍摄者解海龙老师合著的《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一书,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新书发布会。
阳光明媚,秋高气爽。上午,首都博物馆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新书发布会暨读者见面会的嘉宾有序地排队入场。
《捧起希望》一书,讲述了载入世界摄影史的中国摄影人解海龙先生五十年平凡人生的传奇故事,记载了希望工程三十年纪实历程,展现了载入中国教育史的经典影像。
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我心满怀感激、欣喜与淡淡的思虑。
感谢解海龙老师对王薇的信任,合作完成了一部具有历史、社会意义的作品;
感谢《捧起希望》写作及成书过程中所有支持、指导她的前辈、老师和亲朋好友;
感谢沙市三中在王薇高中学习生涯中赋予的良好教育与深刻影响,感谢李继芳、胡高清等老师的辛勤付出与培养。
欣喜之余,思绪万千。三年的写作过程充满了探索与辛劳,苦乐交融,还有涩涩的酸甜......而那过去了的,将变成亲切的回忆。
新书发布会结束了,如解老师所言“真有点释然的感觉”。然而,我清醒地知道,对王薇来说并不尽然。因为解海龙老师给予她的这一平台起点很高,是名人耀眼的光环闪亮了一个无名之辈。这光亮是有限而短暂的,唯有继续不懈地努力再努力,才有可能不负已心,不负众望。
我是沙市三中的“老三届”,女儿也是三中毕业生,我哥也是。曾记得母校五十周年校庆时,发表在《沙市三中报》题为《三中的诱惑》一文中,曾抒我习坎深情:终于跨上进入高等学府的阶梯--沙市三中。仿佛北大在招手,仿佛清华在呼唤,我浑身感到一种痛痛快快淋淋漓漓的舒展,心里被奔涌而来的激情塞得几乎膨胀。习坎--北京,成了我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可惜,离高校一步之遥,历史却不迟不早与我和拥有一个共同名字的老三届开了一个整整一代人开不起的玩笑……“拔剑四顾心茫然”,当年风风雨雨击碎了我深造的梦幻,但三中的学习生活,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永恒的过去。习坎楼的灯光,不曾忘记,异常珍惜。三中--习坎,给了我最美的憧憬,最深的影响,最珍贵的记忆,最耐嚼的回味。
蹉跎岁月谈笑过,唯有习坎不了情。习坎,成为了你我的乡愁,成为了你我的诗和远方!“蒙荫习坎,捧起希望”--沙市三中是我们多少代三中学子的骄傲与自豪,习坎精神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三中结缘情义长。后代著书奉母校,习坎精神代代传。
(作者系《捧起希望》一书作者王薇的母亲)
我为学生点赞
沙市中学退休教师 李继芳
看了王薇与解海龙先生合著的《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一书,不禁赞叹,有志者事竟成!看见了刘畅著的《Cathy与你:我们的“师生情书”》等著作,感到她真不愧为高中时代的学霸!作为她俩高中时的班主任,我感谢她们为沙市三中增添了光彩。
在高中时,刘畅同学外表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娇柔样子,其实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有勇于向前冲的精神。王薇同学性格活泼爽朗,心很细,善解人意。她们今天取得的骄人成就与她们自己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著书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书籍传承了知识,树立了做人的楷模,传播了正能量;她俩的著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希望工程的发展。教育和希望工程都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和建设人才的工程,这是百年大计。能投身于这个事业并能为之坚持不懈努力的人是令人敬佩的。刘畅和王薇在当今的社会浪潮中,不随波逐流,不投奔商海,而选择淡泊名利,坐下来写书,这种精神实在可贵。希望她们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解海龙先生拍摄的《大眼睛》照片,对希望工程影响之大之深远,这是我评价不了的,但我知道在这张照片发表后受其影响发生的一些事情令人动容,感动不已。例如在贫困地区办起了许多所希望小学,不少爱心人士对贫困地区的贫困户长期捐款;云南的张桂梅女士还自筹资金办了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使因贫困而辍学的几千名女孩又重返校园;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到贫困地区支教;国家也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并给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等等。《大眼睛》照片的拍摄让苏明娟走出贫困,走进了大学,改变了命运。希望工程让许许多多的和苏女士一样的孩子走出了贫困,改变了命运。这项伟大的工程帮助许多贫困地区培养出了本地的人才,使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加快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进程。
解海龙先生从他拍摄《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到现在已有三十年了,但他一直坚持在希望工程的路上,一路上有多少苦多少难,多少次面临生命的安危,都没有使他退却,始终坚持初心不改。解海龙先生具有这样的思想精神,我觉得无论怎样赞扬都不为过。
王薇同学能在解海龙先生门下学习、工作,真是三生有幸,作为她曾经的班主任我真心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为她们点赞!
后来者居上,人类社会进步的法则就是如此。
4版
沙市中学在湘鄂边重点高中教学比武中取得佳绩
本报讯(记者 兰亭)三尺讲台展风采,教学比武露锋芒。近日,第46届湘鄂边省级重点高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在线上拉开帷幕,来自湘鄂两省部分省级重点高中的28名青年教师分数学、地理、体育、班会等四个学科参加了本次角逐。沙市中学选派张祥文、汤云焉、冯韵、龙毅四位教师参加了教学比武。其中,地理学科的张祥文老师和班团活动的汤云焉老师分别荣获一等奖,数学学科的冯韵老师和体育学科的龙毅老师荣获二等奖。
受疫情影响,本届研讨活动在线上举行。沙市中学参赛的四位青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反复磨课,同教研组的老师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集体研讨。他们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大胆的教学尝试……用心诠释着对新课标的理解,用情演绎着对教育生命的实践,教学风格尽显,课堂纷呈,受到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湘鄂边省级重点高中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是一学期一度的品牌赛事,由来自沙市中学、夷陵中学、常德市一中、临澧县一中、澧县一中、岳阳县一中、沅陵县一中等七所省级示范高中的青年教师代表定期赛课并交流学习。这项活动已持续二十多年,为探索实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契机,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专业提升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有力地促进各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
幸运
生物组 汤云焉 (班会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我参加的项目是班团活动。
初次接到这个任务,我是不敢的,但在李雪冰主任的鼓励下,我应下了。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我是幸运的。
首先,我有很负责的指导老师--李雪冰主任。李主任全程跟踪我的课堂,花了好几晚,帮我定好框架,助我设计活动。每一次磨课,李主任都会记录我说的每一句话,然后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说,这堂课的核心是属于李主任的,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表演者罢了。
第二,我有很热心的同事们。初次应下这个任务,我全无经验,在磨课过程中,很多有经验的前辈们都对我的课堂设计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在录课前,冯韵老师、王祎豪老师和崔琛老师帮我摆好桌椅,减轻我上课的压力;另外,张祥文老师和冯韵老师在录课后同我分享了录课的注意事项,例如PPT尽量少用动画、投影仪用完后记得关闭、课前可以播放热闹的歌曲活跃气氛、提醒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要有抖腿等小动作等,因为有他们的经验,这堂课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最后 ,我很幸运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我理解了班会课到底是什么,它是会,不是课?其实班会课不是会,也不是课,而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一项集体教育活动。班会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活动时,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主导权,就像放风筝一样,虽然风筝可以自由飞翔,但是线得牵在教师手中。另外,一堂好的班会课必须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共鸣。例如,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个主题学生从小就有听说,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没有太多切身体会。因此,其实本节班会课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教师是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学生是否真的明白节约的原因。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首先需自己对授课主题有深刻的理解。我在授课过程中查阅了非常多的关节约与浪费相关的资料,这也使得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知识面更加的宽广;另外,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不能靠教师的满堂灌,而是要通过教师设计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己体会,让学生自己感悟节约的原因,而后,学生就会自觉的去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公民。
观看其他老师的上课视频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例如,常德市一种的张瑜老师在课堂中采取了采访的形式,设定一个学生的身份是记者,这样,整个课堂会变得更加丰满,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丰富,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交学生的目的。在宣传勤俭节约之风时,她使用苏轼和毛泽东小故事,来作为“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论点的论据,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使得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了这一观点。
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通过这次的班会课,我接触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了教育育人的乐趣所在,在之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继续探索教育中的奥秘。
班会课“倡节约 拒浪费”点评
学工处 李雪冰
沙市中学汤云焉执教的“倡节约,拒浪费”,贴近学生,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课堂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从一粒种子走上餐桌的漫漫历程开始,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知“粒粒皆辛苦”,认识到节约是对劳动的尊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从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剧中认识到浪费就在身边,浪费是可耻的行为;通过对比,加深正确认识和观念的形成。课堂直面现实问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还要节约”,通过讨论原因,促发深层思考;通过数据呈现,增强危机意识;通过献计献策,提升素质能力;通过公益行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堂从拒绝最容易出现的“舌尖上的浪费”,升华到对地球资源的节约,再次贴近学生实际,从水、电、纸张等资源节约开始,有讨论,有交流,有点评;有数据,有观念,有方法……体现了班会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让学生充分体验、思考、表达、交流”的特点。整节课,不喊口号,不灌输,不强加,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加之授课教师形象端庄亲切,整节课颇有自然之风、清新之味、灵动之巧、朴素之美。
当然,本节课也有待提高的几点,仅供参考:
一是在材料中还可加入些震撼性的素材,如大饥饿、大灾难……这些对于和平时期的孩子居安思危的意识培养很有作用;二是课堂录像环节,有两处镜头同步跟进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看效果。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地理组 张祥文(地理学科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奋斗的季节。很荣幸能代表学校地理学科参加第46届湘鄂部分省级示范(重点)高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回想整个过程,这次比赛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一、是机遇,亦是挑战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比赛受疫情的影响采用线上听课评课的形式。不用现场上课,确实减少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也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但也因为受参赛形式的限制,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得不到较好的呈现,需要不断的反思,来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
二、方向优于努力,过程重于结果
《喀斯特地貌》是湘教版必修一新教材上新增的内容,网上可参照的课例并不多,从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上升到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需要我们用全部的热情去准备。从十一前夕拿到课题以后,我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如何避免落入俗套,设计一节让人耳目一新的好课推动着我查看了大量的资料,浏览了大量的视频。选择素材实质是在选择主题,我对于主题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独特视角,这就需要在甄别素材时要从竞赛对手可能的选材角度进行分析;二是要能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方便进行主题探究式教学。越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越不能慌不择路,好的主题一般是经历了无数个肯定到否定的循环之后,偶然间顿悟所得。
主题的确定也为课堂结构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新知激趣--追本溯源--集思广益--学以致用四个环节。采用实验法帮助学生追本溯源,来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让课堂容量加大,更有新意。由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推测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点,加强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常见的喀斯特溶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需要学生尺度综合、时空综合,要素综合。最后,在结合喀斯特地貌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说明该地貌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在综合思维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地协调观。整堂课环环相扣,张弛有度。
赛前的准备工作虽然紧张而忙碌,但我严格按学校要求来进行磨课。磨课不仅是对教学设计的研磨,更是对教师教学功底的磨练,我坚信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次磨课都是一次对自己绝佳的历练。
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节好课的出炉离不开习坎园里名师团队的鼎力协助。感谢地理组同事们事无巨细的指导,特别是王翠娥组长、王厚才、王亚东老师不厌其烦的听课,每一次精彩的点评,都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千难万难,出新最难。采用实验法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虽然有新意,但对于我这个化学小白来说难度不小,感谢化学组的李昌坤主任、黄菊、张昊钥、李家俊老师,从实验器材、实验操作方面给予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让我短时间蜕变成能够较为熟练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老师。最后,我还要感谢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本节课对视频录制要求极高,为保证录制效果,领导们及时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这也为我充分发挥优势,彰显亮点奠定了基础。
证书是看得见的荣誉,感悟是看不见的收获。总之,一名青年教师能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得到磨练,也算是教师生涯中的一笔丰厚财富,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书写教书育人的新篇章!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数学组 冯韵 (数学学科比赛二等奖获得者)
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湘鄂边优质课竞赛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讲,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我很珍惜。
从备战到比赛的这段时间,是我压力最大却也是收获最多的一段时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同组的老师耐心地对我的课进行指导,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我对此衷心的感谢。
磨课的经历是我最大的收获。首先,在磨课的准备阶段,我要拟定上课的内容和框架。对此,我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本,同时学习已有的获奖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教案和课件的初步编写;接着就是一次次的实战磨课。每一次磨课都是带有目的性的,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头两次磨课以走流程为主,我主要确定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知识内容及各部分知识所需时间,对初稿进行简单的删减和整合,进一步加强完善课堂框架;第三次磨课的重点放在“突破底数对指数函数单调性影响”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第四次磨课重点放在“学以致用,巩固提升”环节,确定课堂教学变式设计的深度;第五次磨课重点磨课堂引入设计的合理性和趣味性;第六次磨课磨砺课堂学习的精炼;第七次磨板书的书写内容和书写时机;第八次磨课关注学生的活跃度和教师的亲和度,尤其注意表情管理和语言激励。每一次磨课后,我都会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回头对课进行反思,对教案、课件进行修改,争取下一次上的更好。
经历多次的磨课后,我满怀信心进行了第一次录课。课堂中出现了平时磨课没有出现的问题,对我的录课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让我知道了课前的学生预设和课堂中的灵活应变非常重要,也明确了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在第二次录课中,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尽管也有不足,但是对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更加确定,上好一节课非常难,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一次更比一次好。
以下几个需要加强和改进。首先,我在课前设置问题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思考、探究;其次,我的课堂语言的精炼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口语较重;最后,我内容设置过多,导致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以后的设计中要住重点,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最重要的知识。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注意并且努力克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了,我们哪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获得成功。
教师的抛砖引玉要到位
体育组 龙毅 (体育学科比赛二等奖获得者)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能代表学校参加这次的“湘鄂边教学比武”非常兴奋和紧张,能有一个挑战自己机会对年轻老师来说过很难得,同时面对这么多学校的优秀老师心里很紧张。从接到的通知开始,我便积极准备,迅速进入状态。因为时间很短,涉及的环节又很多,加上对这次所选教材不熟悉,很多的难题堆积到一起,有点喘不过气。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大,自己每天用更多的时间去想去磨,请教组里有经验的老师,把每个环节都尽量做得更好。
这节课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所学动作,并尝试从中找到过人应有的动作感觉;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体验团队合作,并在展示中最大限度的表现自己。在课程环节实施的过程中,我按照教学计划推进并注重给与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对基础相对较弱的同学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使学生掌握所学的动作并且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自信。从教学关系上看,教师是主导,为学生搭建;学生是主体,在平台上充分发挥。教师抛砖的角色,的确起到了引玉的效果,学生的创编才能充分发挥。我也深切感受到:要把体育课教好,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必须要给学生足够的爱心与信任。磨课期间,同学们都牺牲自己大课间和活动课的时间,按照安排准时到达场地,加强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纠正错误动作,都能掌握动作要领。
在这堂课上,我通过原地徒手模仿挥拍击球动作过渡到两人一组接发球练习,一步一步地有层次地递进,使学生掌握动作更加清晰,效果更好。同时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发展学生身体力量练习,使用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感知训练节奏,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从学生的体验反馈结果看,学生们都喜欢上体育课,乐于参与体育课,为终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从整堂课程来看,稍嫌不足的地方主要在于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和动作的感觉的掌握还略显不够。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应该要因材施教,在这个方面做得也不够充分。
最后,感谢所有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