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 高伦强 发表: 2023-11-24 14:51:03 浏览: 9307 次
编委会部分成员在《足迹》发行五周年纪念会上合影
《足迹》编委会看望当年的沙市中学领导唐会荣
2018年《足迹》编委会与学校领导在沙市中学合影 11月24日是《足迹:沙市中学老三届文集》公开发行五周年纪念日。23日,该书编委会举行了庆祝酒会,回顾当年,情怀今朝,憧憬未来。
2018年11月24日,《足迹:沙市中学老三届文集》——中国“老三届”(即1966届至1968届高中、初中毕业生)首部以校为建制编撰出版的纪念毕业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作品集在湖北荆州市图书馆举行盛大首发仪式。社会各界300多人与会,共同见证这部集纳了沙市中学108位师生288篇作品的大型读物面世。
《足迹》题材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通篇洋溢着青春无悔的情怀。当年的“老三届”学子们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多视角、多层面反映了这特殊一代人半个世纪来的人生经历及苦乐年华。
这是1700万老三届中学生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部著作,发行五年来,在老三届同学和新时代学生中受到青睐,反响强烈。
金陵中秋伴《足迹》
沙市中学67届高二(2)班 万启国
2018年8月,我受《足迹》编委会之托,在南京为文集付梓前作最后的定稿工作。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通过窗户洒到福建路85号那简陋卧室的写字台上,白日的高温此时已荡然无存。斗室之中,我与内子在电脑前紧张工作着。
全稿告罄已是夜半。我接着一鼓作气写完“后记”。原本1500字的计划竟然一发而不可收,写成了洋洋洒洒的长文。
转眼,我们心爱的《足迹》问世五周年了。回顾中秋月夜伴《足迹》,通宵达旦撰“后记”的往事,心头不觉荡漾起粼粼涟漪……
作为主编,“后记”要诠释的,首先是确保作者最广泛的参与性。
让“老三届”这批历尽艰辛的学子有展示自己人生足迹的舞台,系统而深刻地提炼沙市中学“习坎精神”“上善若水”的内涵,总结共和国特定历史时期丰富实践所形成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这是一项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大震荡过程中多角度记录的、具有“抢救性”意义的工作。
在理想和信念日趋弱化,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这一群工薪阶层聚集在一起,近乎于疯狂热情地做这件事,说是一种牺牲和壮举也不为过的。
《足迹》编撰,恰逢老三届毕业离校五十周年,更是全国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作为母校建校七十七周年的献礼篇,我坚信这必将是一件瑰宝!
二是奉献一部优质作品。
以诗词为例,稿件有250多首,其中古体范畴的150余首。如此充盈的稿源,反映出老三届同学的热情参与和写诗作赋的喜好,但也给专业难度高的编辑工作增大了负荷。编辑们在整个酷热的夏季,逐篇逐句逐字地勘误、修订并和作者沟通,硬是“一丝不苟”地确保了文集诗词的质量。
一年多里,近乎于痴迷的工作激情,彼此缔结下难忘的友谊,使我们的编辑团队快速形成了虔心维护、精益求精、马不停蹄、正气充盈的可喜局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令人欣慰的是,《足迹》自问世以来,已经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广泛好评。全书内容无论蹉跎岁月磨砺、感念师恩情怀,或是纵览祖国山河、鞭笞社会丑恶等,无一不是正气凛然、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老三届人心昭日月的壮丽人生和感天动地的奋斗足迹,体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砥砺德行负重前行的钢铁意志与平凡而伟大的家国情怀!
三是大书特书了“老三届人”。
漫漫人生中,“老三届人”除了含辛茹苦的付出之外,有时候就像“无娘的孩子”“历史的匆匆过客”,从没有过以校制为单位重视、研讨并挖掘这段历史深刻内涵的机会。其实,这真的是一种历史的不公,也是一种历史的残缺或遗憾。
试问,在共和国建立的70多年间,如果刻意缺少或者有意淡化甚至抹杀了老三届人这50年峥嵘岁月,缺失了1630多万知识青年才俊的悲欢离合与生死博弈,掩饰了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创造与成功,一部国史岂不凋零残缺?
试问,堂堂母校,77年间,以老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习坎精神”为校魂的一部编年史,如果断层了6个年级、31个班级、1650余名少男少女纵横捭阖的风云篇章,那将会流失掉多么鲜活而独特的精彩与辉煌啊?
然而,因为《足迹》,这个历史终于被改写了!
或许,很多人并不尽然。但作为本书主编,我坚信并为此而鞠躬尽瘁!
我们《足迹》全体编辑人员深切感恩以唐会荣书记为代表的老一辈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
我们拥有一批闪耀着人格魅力光芒的特殊作者,这就是以常丽、陈济生老师为代表的高龄老师。当年他们或靓丽,或英俊,才华横溢,如春蚕吐丝,传道解惑;如红烛高照,施予我们徳才。如今,80多岁了,依然老骥伏枥,挥毫成篇。对后辈的无边大爱,对文集扶持的殷殷之情,尽在他们文章的字里行间……
65届毕业留校任教40余年的刘绍政、田济瑞、雷富贵、肖前栋,还有以朱有云、翁昌铭、杨维康为代表的66届高中学长,他们分别从武汉、广州、深圳甚至国外写就文稿,字字珠玑,融入书中,如涓涓细流,润泽心田……
《足迹》作者队伍中不乏里程碑式的一批代表人物。以最年轻的68届初中学弟李洪波为例,作为中央媒体曾经的负责人和全国“韬奋新闻奖”得主,却能以平和之心拨冗笔耕,为文集撰写了序言和好文!
这一切,在全国老三届文集的编辑历史中也应当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可圈可点的。
谨以此文纪念《沙市中学老三届文集·足迹》出版发行五周年。
访党的十二大代表、全国劳模,沙市中学68届初三(4)班 李世英 八十多年来,沙市中学既培养了五名国家两院院士(这在全国名牌中学也属罕见)和诸多各界精英,更培养了千千万万信仰坚定且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的普通劳动者。我进入工业企业后不负母校教诲、践行工匠精神,做出了一点成绩,党和人民就给予我无尚荣光,我也因而有幸代表广大“老三届”校友承接了这份荣光及所带来的使命与责任,从而更切身体验到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沈记者将我的经历写入《足迹》一书,旨在激励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正是为将来的建设与创造夯实基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代的劳动者也需从中领悟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深遂内涵和广阔外延。《足迹》满满的正能量,必将引导作为后来人的新一代青年学子砥砺奋进!
访湖北沙隆达公司原董事长、沙市中学66届初三(4)班李作荣,工会主席、沙市中学68届初三(1)班张建国 七十年代初,沙市农药厂先后召入了近三百名知识青年,这些人都是经历过文革的“老三届”。他们曾因文革,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尽管岁月蹉跎,依然胸怀大志。他们一进工厂,便给企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他们尊重师傅,虚心学习,技术领先,吃苦耐劳,重活脏活争抢实干,很快就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他们身在基层岗位,关注企业前景,时时注重汲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参加自学高考、业余电大等方式,增长自己的才识。一步一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才。有不少同志先后承担了管理车间、分厂甚至公司高层管理的责任。他们有热爱生活、勇于奉献的雷锋精神,也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改革意识,积极参与公司的技术革新和体制改革,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沙隆达公司成为中国农药行业上市第一股,为沙隆达品牌扬名世界市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沙隆达产品畅销海内外,老三届中学生功不可没,《足迹》一书正是他们的缩影。
访荆州市原司法局副局长、沙市中学67届高二(4)班 田兰金 作为编者之一的老三届人,我对《足迹》既熟悉又亲切。
她不是“遵命”文学,也不是应景之作,她是老三届人蕴育半个世纪、厚积薄发的酸甜苦辣喷涌的心灵呐喊;
她不是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无病呻吟,她的每一页都熠熠地闪耀着那蹉跎岁月当中的一缕缕璀璨阳光;
她不是索然无味的流水账、记事本,她的每一行都镌刻着老三届人虽然曲折却步履坚实的深深的足迹!
《足迹》作为全国第一部由老三届人写老三届事的文集公开出版发行已然五年了。重读这本凝聚着老三届人满腔热血与激情的文集,不免感慨万千,真个是:
忆往昔,习坎灯光辉映,恩师教诲半世言犹在耳;
看今朝,学子满头飞雪,《足迹》发行五年气仍冲霄!
访原荆州日报主任记者沙市中学72届高二(3)班 徐志伟 一部《足迹》,万千情感。
一群老三届知青,一群古稀老人,撰写了一部让历史不能忘却的书,那就是沙市中学老三届文集《足迹》。捧读这本书,我的心灵仿佛受到了圣洁的洗礼,我被编者无私的奉献精神而震撼,被作者文思泉涌的才华而倾倒,被书中随处可见的浓浓真情而感动。
这是5年前我读《足迹》的感言,5年后我重新捧读《足迹》,288篇文章中抒发的感人事、动人情仍不断叩击着我的心扉。这本被真情浸染的书,既是沙市中学老三届一代骄子的回顾与感悟,也是他们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缩影和奋进之歌,更是他们回馈给母校的一份厚礼——对母校深沉而挚热的爱。
莘莘学子意,浓浓师生情。5年前,《足迹》首发式的盛大场面仍记忆犹新。该书发行5年来,在沙市中学老三届和老少学子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共鸣。校友夫妻话当年,老少三代温校史,同读《足迹》收获丰,优良校风有传承。如果说沙市中学这颗明珠在荆楚大地能不断地熠熠生辉,那么《足迹》作为明珠上的一束光,为母校校史也续写了不可磨灭的精彩。
如今,尽管当年的老三届人已满头华发,容颜已经老去,但他们对沙市中学母校的爱亘古不变,就如那陈酿的酒,历久弥香,越酿越醇!
访沙市中学2305班 胡佩昕 从《足迹》中读懂我们的爷爷奶奶。
人生励志的教科书许多,然而《足迹·沙市中学老三届文集》是我课外阅读最爱之一。在学校校史展览馆,在荆州市图书馆,在老师的书架以及平时的介绍中,《足迹》一书处处可阅可闻。
半个世纪前,爷爷奶奶辈的中国老三届中学生正值读书的黄金时节,却因故“停课”;期盼到大学深造,却遇全国性的“招生叫停”;后来,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义无反顾地怀揣着青春励志的梦想,与“贫下中农”们战天斗地,几年的芳华,交织成“汗水与泪水”凝成的满满艰辛……
回城的日子,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式各样的工厂、各种层级的小小单位,终于让1600多万老三届人“叶落归根”。至此,心满意足的这一大批及其“特殊”的“年轻人”,开始了转战新的最艰苦最劳累的基层岗位,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再度奉献出他们的赤胆忠心!
一部《足迹》,在用心阅读中我们逐渐明白,“老三届人”才真真是新中国近五十多年来“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
如今,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生活、学习、科技知识环境等学习条件远比前辈们优越,我们更要勤奋学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铿锵前行。“红心向党,强国有我”——历史的使命总是要代代相传的。
在犹豫和彷徨面前,我们应当如何选择?
想一想《足迹》里面那1700多万活脱脱的年轻人,这部书告诉我们的答案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
那书中的主人翁,正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对信仰和追求的执着与坚定,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与灵魂!
《足迹》五周年随感
沙市中学65级初一(4)班
经济日报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李洪波
岁月江山汇手笔,
纵情歌哭见足迹。
煌煌大说为谁立?
三届万众一千七。
(注:中国老三届中学生1700万人)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足迹
沙市中学9003班
中国工程院 刘畅(博士)
我的父亲和母亲大约14岁光景,从两个相距近100华里的乡村不约而同地考入松滋县重点初中“街河市(苦竹寺)中学”。带有一点戏剧性的是,三年后,他俩居然脱颖而出,同时幸运地考取当年的全国学联委员单位,湖北省重点中学沙市三中。
冥冥之中或许巧合,这所闻名遐迩的学校,其前身竟然就是1941年设立在“苦竹寺”的湖北省立第四高中。
是否可以这样说,我的父母是从同一所初中“摇篮”跃入到另一被称之为“清华北大”摇篮的“金童玉女”?
诚然,这对金童玉女的人生足迹,一方面曲折多舛,另一方面,却又充满着磨砺之后的绚丽多彩。
这大概就是我们情有独钟的老三届文集《足迹》一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我父母亲是“老三届”67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离校回乡务农途中偶闻“征兵”,一番努力,父亲竟然奇迹般地换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一名神圣的炮兵!
迄今,已然55个春秋。
从这本倾情编著、作为母校建校77周年献礼的书里,我沉浸到岁月缓缓的流淌之中,领略到师生、同窗之间贫贱不移的真挚情意,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永不言弃的信仰。仿佛融进这股青春的暖流,仿佛和他们共鸣、和他们一道戚眉焦灼,一道欢呼雀跃……
我因此更加理解,为什么论及文学修养,在孜孜不倦攻读与锲而不舍苦苦思索的父亲面前,我们总是觉得底气不足?
父辈有才,写诗作画,挥毫泼墨,很多人能信手拈来;《足迹》内涵深厚且视野开阔,珍品荟萃,不可多得矣!
我记得小时候,最有兴趣和自得的,便是观看欣赏父亲练习书法的情景。我和弟弟对父亲是顶礼膜拜的。他面对客厅那幅刘禹锡的诗词横匾,讲述“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深邃眼神和灼灼目光,至今犹在眼前,萦绕耳边,激荡胸怀……
我和弟弟与父母亲是隔代的“老少”型校友。我们懂得,“老三届人”因为蹉跎岁月磨砺,拥有着时代赋予的独特魅力。这些都是我们后辈望尘莫及的。吸取这些精神宝藏,认真阅读好《足迹》这部人生经典,领会其中深刻的心路历程和永不言弃的动力奥秘,方是我们今天深情纪念这部珍贵文集的现实意义。
谨以此文祝贺并纪念沙市中学《老三届文集·足迹》诞生并全国出版发行五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