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2期]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
作者/来源: 天津教科院 王敏勤    发表: 2011-04-08 22:47:07    浏览: 8636 次
    由山西省长治六中和天津市静海一中联合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效果,高一年级九门学科的27位老师同台献艺,同一教学内容分别由两校的三位老师上了公开课,一课三讲,异彩纷呈,令观摩者大饱眼福,参与者人人受益。“同课异构”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是为了相互交流,但既然是同唱一首歌,人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所评价。“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动,那么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到位

  如果讲不同的教学内容,似乎难以看出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但同一教学内容这一比较却很鲜明。我们发现,同一教学内容,三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异较大: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这里边有对教材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切入点的不同,也有正误的不同。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误导。正如长治六中郭文校长所说:“同课异构”的“同”不应只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也应是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是一致的,应忠实于文本;“异”不应简单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应是指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正误之分,另外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老师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把本节教材放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来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在评价“异构”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同”,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样,但至少要回归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

  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单看一节课,好像还很难判断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巧妙,但几个人同上一个教学内容,这种比较就非常明显。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出有的老师整堂课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有的老师教学随意性大,教学环节零碎而效率低。有的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有的老师则课堂沉闷,很难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有的则为使用而使用,目的性不够明确。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的老师则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不能解决时再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际上,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即使同一教学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第三,要看一课堂的效果是否扎实有效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最终我们看的还是教学效果。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了这堂课的基本内容,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看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三是看教师是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一般说来,评价一堂课要看教师的达标率,即教师在上课开始呈现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标了。但也有个问题,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适当,也不必单看教师的达标情况。特别是同课异构,同一教学内容,每个老师达到的效果如何,听课者会有明显的感受。

  总之,“同课异构”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所以说这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06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