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4期]"新课堂"呼唤"新教师"
——聚焦新课堂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来源: 中国教师报 发表: 2011-07-06 21:18:56 浏览: 8770 次
本期对话嘉宾
卢志文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包春华 江苏省通州金沙中学副校长
李炳亭 《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褚清源 《现代课堂周刊》副主编
特约对话主持:李玉佩 江苏省扬州宝应中学语文教师
专业是立业之本。专业成长是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诉求。对教师而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形态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课堂必然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必然催生一批新型名师的出现。那么,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一线教师如何实现教育行走方式的转变,又如何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请关注本期“问道”中几位嘉宾的独特阐释。
“新课堂”呼唤“新教师”
教师成长的第一路径在课堂
教师专业化一般情况下必须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即实现“师生相长”。必须寻找到一条促进和形成师生发展的“双赢”路径。
李玉佩: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对他们的专业成长有何要求?
包春华:教师要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管理,使自己的能力、技术、价值观等沿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追求、不断实现。我们要求青年教师第一年要在课堂上教得有趣,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树立良好形象。第二年,要做到教得扎实,能灵活驾驭教材。第三年,达到学校所提出的学科教学的各项要求,形成稳固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褚清源:教师成长的第一路径在课堂,我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理解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思想。教师第一阶段的成长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提升教学技能;第二阶段的成长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积淀专业素养,丰富并提升教学经验;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第三阶段的成长就是要寻求突破,通过自己专业素养的积淀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总结出自己的专业思想。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始终无法抵达第三阶段,有的教师由于教育理想的缺失,甚至一辈子走不出第一个阶段。
李炳亭:教师专业成长一般情况下须有目的性和指向性,既实现“师生相长”。须寻找到一条促进和形成师生发展的“双赢”路径。而要实现这个双赢,首先要认识清楚,双赢的路径在课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他必须有能力发挥主导作用。这个能力包括三个内涵,即教师的道德和人格、教师的观念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基本学科技能,这才是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必须是基于学生和学习“两个学”而发生的。对教师而言,最主要的其实就是研究学生,了解学情,指导学法。
敢于跨越“雷区”和“高原区”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要敢于冲破周围的“雷区”和自我发展的“高原区”。
李玉佩: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是学校改革的中坚力量,学校应当如何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适合的土壤与环境?
卢志文:学校要靠老教师“看家”,靠中年教师“当家”,更要靠青年教师“发家”。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我们并不缺乏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但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选择上则误区众多:致力对“长板”的加长而忽视对“短板”的补短;重视教师个体专业成长路径的探索而忽视对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研究;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普适性的路径选择研究薄弱;对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普遍存在以“专业化”代替“职业化”的现象。
我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有两条:“个体引领提高”和“群体规范保底”。对于教师个体,坚持“三专”模式,即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对于教师群体,走以“职业化”促进“专业化”的道路,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强调职业门槛、职业底线、职业规范、职业操守,同时健全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
包春华: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用严谨的教风、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影响青年,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我们给青年教师加码压担,以激励其不断奋进。具体做法:一是分层加码。我们将青年教师群体分为A、B、C三类,A为骨干类,B为胜任类,C为尚需努力类。骨干类教师,对其诸方面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向更拔尖的目标努力。胜任类教师,则要求他们以A类为榜样,激励他们早日成为骨干。尚需努力类教师则侧重于事业心责任感的再熏陶,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上一台阶。其目标是壮大A类队伍,缩小C类队伍。二是委以重任。在青年骨干中,我们挑选管理能力强的兼任管理职务。
把一个煤球投入原本烧得很旺的火炉中,它能够很快被点燃,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要形成“火炉效应”。学校严格严谨的教学风气,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前沿的科研课题,就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旺火炉”。
褚清源:专业成长不能“摸着石头过河”。专业成长关键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成长的动力是内生的,而非靠外力来推动。当你拥有了教育的职业理想,你就会对工作充满激情,有了激情就会萌生成长的愿望。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要敢于冲破周围的“雷区”和自我发展的“高原区”。所谓“雷区”,就是周围环境的干扰,不要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与平庸为伍;所谓“高原区”,就是成长到一定阶段,会感到孤独,会发现始终在原地徘徊,无法走出自我。这个时候首先是要坚持,坚持就可能成功。
强调课堂标准就是发展专业化
强调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就是尊重学生,就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就是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好教育。
李玉佩:有人说,课改就是改课,那么,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来自课堂变化的挑战有哪些?
褚清源:今天的课堂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记的单向输送,不再是让教师从“一桶水”向“一杯水”倾倒的简单行为,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已不能只传授自己知道的知识,还要与学生一同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拥有“一桶水”,更要成为“自来水”和带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教师不仅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经师”,更要努力成为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人师”。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教师不断吸纳新的理念,接受新的培训,成为新课堂下的新型教师,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命题因此被新课堂的需求逐渐放大。
李炳亭:今天的教育,再从理念到理念,是解决不了课堂效率的现实问题的。高效课堂倡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突围,找到一个“支点”,切实撬动课堂系统,以此来推动学校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相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方法中寻找方法,从问题中解决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行动哲学。因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该首先引导教师在“教”和“学”的观念上认识到位,洗去陈腐,剔除顽固和保守,树立“学为至上”的课堂观。高效课堂中教师必须熟练操作和驾驭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模式,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标准”。强调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就是尊重学生,就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就是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好教育。
阅读三度:高度、精度、厚度
打破教师之间的各种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李玉佩:教师专业成长中有没有关键词,一线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包春华:我31岁走上校长岗位之前在一线任教,我以为,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多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卢志文: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反思性实践基础之上的。刚才我提到教师个体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专业写作是一种梳理表达,专业发展共同体则是一种境域。专业阅读要关注“三度”——高度:理论扩展视距;精度:专业滋养底气;厚度:文化点燃灵性。专业写作要强调理解与反思;强调与实践相关联,把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作为写得精彩的前提;强调客观呈现,从事严谨规范的学术写作而非浪漫抒情的文学写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打破教师之间的各种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褚清源:刚才我谈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阶段,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促进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课堂,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也就赢得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堂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作小课题来研究,秉承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策略,把一个个小问题做深做透了,课题研究也就有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