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104、105 校庆专辑—5)
发表: 2012-07-06 10:57:34 浏览: 7310 次
青春无悔
——纪念沙市三种李国才命名四十周年
1959届初中校友 胡性淑
让时光回溯到1959年,沙市三中初三(4)班上了一节“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语文课,文中讲述了后来曾任烈士陵园党支部书记的特等残疾志愿军战士李国才同志的事迹,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失去了双腿,一支胳膊,另一只手也只剩下一个拇指。他退伍后不要照顾,客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继续为人们做贡献。英雄的精神使同学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促使我班成为先进集体。这一年的3月24日学校隆重集会,授予我班“李国才班”的锦旗,从此“珍惜英雄的荣誉,为李国才班争光”的口号成为大家不断进步的动力,李国才精神成为班集体的灵魂。毕业后李国才班被学校破例地成建制滴升到高中。高中时李国才班在学习统考中名列前茅,在文体比赛中屡屡夺魁,在三年困难时期支农劳动中干劲冲天,1962年李国才爱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每个同学也从此踏上新的征途。
40年后的今天,李国才精神的强大凝聚力把分散在五湖四海的老朋友聚集起来。“少小离家老大四,乡音未改鬓毛衰,同学相见难相识,笑谈往事叙情怀。”
手捧发黄的老照片,戴上老花眼镜,同学们从中找寻少年时代的风采,回忆逝去的峥嵘岁月。聚会上,同学们汇报了各自几十年的历程,离校后大家天各一方,虽历经沧桑,但仍以英雄为榜样,勤奋地学习工作,为四化建设贡献青春年华。当今社会,有的人崇拜金钱,有的人崇拜明星,而同学们从少年到老年,始终崇拜英雄,即使离开班集体也能自觉地遵守好班风好传统,没有一个人玷污英雄的名字,李国才英雄的旗帜在同学们心中永不褪色。
相聚情意浓,40年后同学们再次相聚在英雄的身旁,我们笑啊、谈啊、相约年年?时相会,相约将英雄的精神永远继承发扬下去。
历史老师知错就改
1953届校友 叶文涛
1950年,某历史老师是旧社会留用人员,代高一、高二的历史课。他不承认黄巢是农民起义军,在课堂上宣讲:黄巢是造政府的反,杀人八百万,这八百万人,政府军很少,大多是老百姓,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高二同学反对这个观点,在课堂上辩论。老校长万国钧也是留用人员,和稀泥,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沙市教育局知道了,派人来做思想工作平息了事态。
1950年寒假,高中老师集中在省里学习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袁天信主任留守,管理学生自学。袁主任天天给我们通风报信:某老师正在“起水”,某老师已经“过关”,我们时而皱眉,时而欢笑,而最满意是这位历史老师第一批“过关”,早早“解放”了。不久,这位老师因病去世,在学校礼堂开追悼会,挽联是:
年过半百,桃李满天下,功莫大焉
教学一生,遽尔离人世,不亦悲乎
感念我的母校和老师
1953届校友 叶文涛
“我是湖北省沙市中学1953年毕业的”。曾经,当我介绍高中学历时,对方都会流露出羡慕的表情。六十多年来,我还依稀记得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一些印记,作为青春的回忆,我又感到她是那么的乐观和渐行渐远。在70周年校庆时,我想起了我的母校,想起了我的几位老师。
垒灶煮臭虫学生得安宁
1951年,我们寝室在u型平房的西边,高低床,地面潮。天花板上有老鼠整夜厮打追赶的惨叫声,被子里有臭虫成群结队团聚、会餐、偷袭。学校对老鼠的骄横跋扈,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这年四月,学校在厨房旁边的空地上,用砖石、土块垒起了一个大灶,安了大锅,又按双层床铺的尺寸,砌起了一个大水池,锅内盛井水,锅下架木柴,烧到一定时候,大力士们抬起整体床架,轻轻放入水池,霎时间,臭虫上浮,血水翻滚,同学们欢叫“快哉”。煮了不到一天工夫,我们安宁了几年。
罗绍玉老师的经典名言
1951年,罗老师教我们班物理。讲“加速度”后他出了一道观察题:出恭与加速度有无联系?
这些高一学生求知欲很强,跑到习坎楼西北角围墙边的厕所,掩着鼻子观察、实践。厕所很简便:在平地上挖了个一米多深、长宽因地制宜的池子,上面用衫木作横档,铺上木版,留若干个洞口,为防止粪水“爆炸”,每个洞口边都斜撑着一块小木版作屎尿过渡用。没有隔板,方便时难于遮羞。
上课了,罗老师问:哪位同学先发言?实话实说,平淡无奇,实难与力学挂钩,罗老师是园脸,有点像笑和尚弥勒佛:“这个加速度么,就是:板陡尿流急,坑深粪落迟”,我们一怔,这两句诗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哄堂大笑,真不愧为留日学生,观察细致,升华精彩,又有韵味。罗老师面不改色心不跳,不哼不哈,侃侃而谈,真像一位相声演员。
罗老师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腰板笔挺,知识渊博,讲课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笑料不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着实好懂、易记、难忘。
樊成全老师的油印试卷
樊老师从高一到高三,全程教导我们班的《范氏大代数》上、下册和《高级中学.解析几何》上、下册,为我们费尽了心思,他那泛白的头发和深深的皱纹印证了这一点,而且和蔼可亲的态度在我的脑海中从不衰减。冬去春来,岁月轮回,我们的数学在樊老师的教诲下,收获了成功与喜悦。
最近,我在处理旧书时,在《解析几何》中,发现了樊老师用蜡笔、钢板刻写的三张试卷。每张试卷长约30cm,宽约7cm,只有题目,没有留空白作解答用。题目数量分别10题、10题、8题。时间是1951年一张和1953年两张。那时的试题都是写在黑板上,油印试卷极其稀少,从初中到
高中,在我的印象中,是第一次见到,无意中留下来。惊喜之余,仿佛樊老师就在身边,人虽作古,音容宛在。
诗三首
原三中李国才班学生 艾国正(江河海)
一九六二年夏,大学录取通知书已到沙市三中李国才班。五个妙龄少女均被录取。其中三任被华师录取,一人被哈工大录取,一人被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录取。她们决定一起穿班服照相留作纪念。她们也决定送一张照片给我,并谆谆嘱咐要我在照片背后写上“五朵金花”和“不经一番风霜苦,难得腊梅放清香。”的词句。我遵嘱写下并保留相片至今。转眼回望已半个世纪了。现题诗一首以重拾美丽往昔。
题旧时五朵金花照,
战鼓声声东风烈。
鬓云欲渡香腮雪。
竹笛婉转娇声叠,
五朵金花叹离别。
叹离别,
别时曾悦共园月。
共园月,
万水千山漫天雪。
第二首诗,教师之歌
人说教师工作忙 呕心沥血度时光 中华要复兴 人才是关键 育才重担挑在肩 愿男儿呀 有如雄鹰去翱翔 愿女儿呀 有支红梅千里香
人说教师工作累 深更半夜还没睡 教?细推敲 作业译改批 甘为人梯发渐白 愿男儿呀 一飞冲天再高飞 愿女儿呀捷报频传又举杯
第三首诗,母校好
大雁南飞秋已高,沙中校庆起春潮。
人如潮涌面带笑,共同祝愿母校好。
五九携手今已老,两鬓苍苍志犹高。
孙辈已然成校友,三代共祝母校好。
沧海桑田有几遭,阴晴圆缺婵娟笑。
悠悠岁月化征文,共同祝愿母校好。
慢慢天涯千里遥,多年老友今见到。
七十老人庆七十,共同祝愿母校好。
注:前一七十指五七级同学的平均年龄为七十,后一七十指母校华诞七十。
读《70周年校庆公告(第1号)》感言
母校的网址上读到了校庆公告(第1号),核心文字从“七十年筚路蓝缕”到“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字数不到三百!语句精炼,内容翔实!这,就是母校的风格!
七十年风雨征程,七十年波澜壮阔。在党的领导下,母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受到了一轮又一轮国务院嘉奖。历届校领导和老师为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始终贯穿着一种坚忍不拨的精神,一种诚信爱生的品质,一种推行课改的活力,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做着平凡的事业,燃烧的是一支支红烛,收获的是满天璀璨的星光。他们立下的丰功伟绩,是校友们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母校带给我们美好记忆,已永远定格在脑海和史册中。
对于那些“早出名”的竞赛奖牌得主、高考省级状元,一言以蔽之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素质教育好,才能成为有文化底蕴的人。他们在母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成长的乐趣,在乐趣中又得到更好的成长。所以,在人生道路上,学生会激励自己不断为祖国贡献才智。母校先后培养了五名两院院士,功莫大焉!
七十周年校庆即将结束,这只是一个逗号,不是句号。母校还会一如既往,不断创新。激情和汗水成就过去,信心和力量铸造未来。
祝愿母校坚持习坎精神,继续前进,一路高歌!
53届毕业生 叶文涛
二0一一年九月
向母校报喜
——我班百分之百登录高考红榜
1953年高三(1)班毕业同学名单,母校资料室一直不全。这次乘沙市中学70周年校庆之机,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陈善明接到王才顺利的电话和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张世俊的信件后,立即给叶文涛写信:“我曾于1953年8月份从刊载湖北省高考录取名单的《长江日报》上抄录了全班同学名单及其录取院校和专业的全记录,打印后寄给你。”陈善明对母校感情深厚,“我们于1953年一别,已匆匆跨过了半个多世纪,不知不觉我们都已年逾古稀,但在沙市中学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由犹新,生动鲜活,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重返母校参加校庆。”对照陈善明提供的名单复印件,又经黄清龙、王才顺、叶文涛等回忆补充后,成为一份完整的珍贵资料,敬赠母校收藏。1953年高三(1)班全班55人,高考录取52人,提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一人,因病不能参加高考的2人,其他参加高考的同学百分百被高校录取。我们怀着感恩之心,特向母校报喜。
1953年是建国后第二次全国统考,湖北省教育厅将我们的考场安排在宜昌中学,是沙市中学的团委书记和班主任吴肇基送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田丰在出发现场热情致辞,并在长江岸边码头上目送我们登上“民主号”轮船。
百分百录取,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更是对母校办学质量高、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证明。
百分百录取,是母校不断弘扬习坎精神的结晶,是母校的荣誉。
百分百录取,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经过一路奋斗、登上高考红榜,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是对母校敬献的一份爱心。
百分百录取,更是母校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感到幸运!历史的巧合,母校也是1953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中学。
岁月静好,谢谢您,母校;祝福您,我们敬爱的湖北省沙市中学!
执笔人 叶文涛
二O一一年五月
习坎精神赞
53届 叶文涛
(一)清平乐·忆母校
清风月影,
思念习坎楼。
班荆故道音容在,
石烂海枯情留。
童家花园旧址,
荆州市区新城。
七十校庆同乐,
拓路重铸辉煌。
(二)西江月·颂师魂
蚕丝长吐如雪,
培桃育李心切。
战暑傲寒何所惧,
潜移默化熔铁。
依阳流光红霞,
朱毫溢彩韶华。
传道解惑撑日月,
香飘习坎天阙。
注:班荆:把荆条铺在地上坐。意为朋友在途中相遇,共话故旧之情。典故“班荆故道”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三)感联谊
五十八年难相见,
聚首情深笑健康。
人生轨迹知多少,
仰望太空乐无疆。
习坎楼前说习坎,
长江岸边忆长江。
莫道今朝桑榆晚,
夕阳不落恋书香。
(四)赠后生
寒窗苦读豆蔻年,
头角峥嵘日中天。
克难履艰今胜昔,
雏鸟成鹰攻难关。
自立创造云霄志,
青春活力宇宙宽。
但得习坎精神在,
桃李幽香世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