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第203期
发表: 2021-06-02 16:13:13    浏览: 17001 次
  1版

  报头:5月21日,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玲出席我校师德教育暨专项整治大会并讲话

  对湘鄂边校际合作的思考

  赵文华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1996年,几个湘鄂边知名中学的校长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形成了共识,开启了一段为期二十多年的跨省校际合作。后来逐渐形成了七校联盟,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一场湘鄂边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这七所学校是湖南省常德市一中、澧县一中、临澧县一中、岳阳县一中、沅陵一中和湖北省夷陵中学、沙市中学。二十四年的合作是一段有关“湘鄂边七子”合作的佳话,也是一个坚守的奇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没有冲断这样的合作。从这个教育故事当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希望通过文字来讲述和思考这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共画同心圆,中心是青年教师的培养

  湘鄂边活动抓住了一个根本,那就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这是教师队伍培养的希望工程。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是有大师,而青年教师是未来的大师,抓住了青年教师的培训问题,也就抓住了学校未来的发展。二十多年过去了,湘鄂边教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千名教师参加了赛课活动,参加活动的教师达到五千人次,七所学校的青年教师得到群体成长,培养了大批特级教师、名师,还有不少走上了教育管理的岗位。更重要的是,七校都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营造了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的学校生态。

  1、青年教师是教育舞台上的主角

  整个活动围绕青年教师来进行和组织。教学准备是参赛青年教师的备课和大量的磨课活动;教学比武是青年教师登台亮相,展现自我风采,展示个人教学的魅力;教学点评是以青年教师作为对象;教学表彰也是青年教师的高光时分,将荣誉授予他们,把青年教师推到舞台的中央,放在聚光灯下。压担子,给任务,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热情,唤醒一大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意识。

  2、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高效率的提升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关是课堂教学。进行赛课,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青年教师既要学习教育改革的动向,熟悉最新的教学观念,又要掌握学科专业的前沿信息,还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整合,最后拿出好的设计方案并不断进行调整。赛课准备是对青年教师意志力的考验,经历多次不如意的磨课,听取多方的批评和建议,课堂设计反复的修改甚至不断的否定自我,这些都对青年教师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有青年教师向我们展示了连续挑灯夜战直至子夜的作息时间表;有的老师把这段经历称之为伤感时分、魔幻时光。活动也会挑战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磨课的时候要与本学科的老师进行教研沟通,和同学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比赛时要及时适应环境,有较好的预判和灵活的应变,与承办方进行联系;赛课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文艺晚会还需要考验自己的艺术素养的储备。来自不同学校的青年教师之间的赛课和交流会冲击大家的观念,会深刻感受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青年教师可以从同龄人身上学到很多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互相感染到青春的朝气和奋发的精神,价值观会受到极大的触动,有些青年教师在回顾湘鄂边比赛的这一段经历时称之为“生命的怒放”。

  3、促进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

  湘鄂边活动重视核心专业能力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传递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的理念。我校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后改进。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建设青蓝工程,成立青年教师培训班,每学期设立课堂研讨活动,并与学校整体教研活动结合起来,设立说课活动、说题活动、读书活动、微课比赛、同做高考题活动、新进教师培训、微讲座活动、教师素养大赛等系列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打造教研共同体,突出课堂研讨

  湘鄂边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既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学校间的教研共同体,通过活动进行长期不间断的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气氛,形成了喜人的教研成果。

  1、有特色的大教研

  湘鄂边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教研活动,具有行动研究的特点。活动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有完整的行动方案,通过青年教师比武的活动进行课堂研究的推进。

  教学活动阶段性特点突出,教研规模从小教研到跨校大教研。准备阶段以学校各个学科为单位组织小教研,各个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有的采取赛课的形式进行准备,有的全教研组集中支持参加比赛教师的准备。在集中比赛活动期间七个学校的学科组组成大教研,各学校集中深入研究,形成了从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到互相借鉴、形成共识、共同提高的教研局面。

  教研活动规范性特别强,对各个学校参加集中活动的成员有明确的规定:由评委老师、参赛老师和听课老师组成,在湘鄂边教学比武过程当中,进一步建立临时的教研群体,进行较为明确的分工,指定学科牵头人,组织各个学校的评委对评分细则进行认真研究,在七节课结束之后,评委在认真评议以后确定参赛选手的奖项,最后全体学科教师在一起进行研讨和点评。

  2、以赛促研,聚焦课堂教学

  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教研工作的最大课题和主要内容。湘鄂边教学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以七种风格、七种思路、七种模式来探讨同一堂课,极大拓展了教研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极大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涵。

  湘鄂边教学活动把教学评价作为教研活动的有效武器,以赛促研,通过青年教师比武活动把每一节课堂做成了精品,增强了教研活动的智慧含量,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整体水平。

  课堂教学探索科学规律,倡导高效课堂,形成了教着眼于学、服务于学,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倡导绿色课堂的理念,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要具备富有活力与健康的学习活动;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的学习形式,营造师生互动与尊重的学习氛围,要形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管理共同体、素质发展共同体。

  湘鄂边的教研活动坚持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除了高考的九个学科,还把音乐、信息技术、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纳入教学活动的范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每一届都设立主题进行班会课比赛,还通过校长论坛对教育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或者经验交流。

  湘鄂边教学活动关注课程改革的动态,教研活动与教育发展同步。20世纪90年代末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前后课堂教学实施三维教学目标,注意融合吸收湘教版和人教版两种教材的特点,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2014年以后重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新的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课堂中强调育人方式的变革。

  三、建立朋友圈,密切文化交流

  真正的朋友源于相同的价值观,湘鄂边七子能够走到一起,在于这七所学校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七校都希望把这份教育情怀传递给年轻的教师;七校交流不仅仅是教育和教学的层面的交流,更是不同区域教育文化的交流。

  湘鄂边七所学校的教学活动根源于湘鄂两地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存的区域文化。“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楚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的洗礼,近代以来湘楚两地赢得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盛誉。屈大夫的旷世华章,范文正的家国情怀,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濡染着代代学人。七所学校在湘楚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都形成了自己爱国奋进的学校文化。七所学校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人才,以林伯渠、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家,以粟裕为代表的军事家,以樊明武为代表的科学家等各方面的社会栋梁和各方面的建设人才。湘鄂边教学活动正是七所学校发扬区域优秀文化、继承优良办学传统、面向未来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作为。

  为推进办学文化的交流,我校倡导建立了七校“校长论坛”,就学校的顶层设计、管理方略,学校的内涵发展、队伍建设,学校的德育策划、文化建设,还有高效课堂建设、招生考试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劳动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大家通过对办学思想、理念和管理方略的交流、讨论与碰撞,共同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注入强劲动力。湘鄂边教学活动还有一个保留节目,活动后期由承办学校组织七校教师参加文艺晚会,展示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学校风采,在欢声笑语中密切了教师间的感情,增进了七校的友谊。

  湘鄂边活动具有创新精神。从开始的选手都是一等奖,到设置一、二等奖,这不仅仅是奖项设置的变化,更激发了选手们的奋发向前、永争第一的斗志;教研程序也在不断的优化,从重综合总结到分学科个性化交流,提高了教研的效益;班会课的项目设置,填补了教育领域交流的缺憾;校长论坛的设立,拓宽了校级交流的范畴。疫情期间,由于防控的需要,湘鄂边教学活动采用了线上方式进行。七校合作逐渐形成了“竭诚合作、互信共赢、精心组织、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

  面对新的时代,湘鄂边教学活动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一个方面要提高现有活动质量,整理和研究二十多年的数据及经验,制定七校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关注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更深入地将课堂教学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做好专业教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制度化设置,避免教学研讨的低水平循环,合理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包括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探索信息时代教研新形式,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我们相信,在新的时期,湘鄂七子的合作会越来越成功,七校的发展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沙市中学2021年4、5月大事记

  4月2日,市教研员、学校领导干部深入课堂,为高三二轮复习把脉问诊。

  4月初,沙市中学组织了高一年级学生硬笔书法竞赛活动,产生了特等奖10名,一等奖51名。

  4月6日,沙市中学举行第十一届体育艺术节"习坎杯"篮球赛。

  4月7日,我校承担的湖北省教育规划2017年重大招标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之子课题《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与管理研究》顺利结题,沙市中学获评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唐年新老师获评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4月12日,沙市中学举行了第八届六次教代会。

  4月12日,我校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4月13日,我校召开了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动员会。

  4月15日,洪湖市高中校长考察团到我校参观交流。

  4月16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副教授刘晶为我校学子举办了两场科普讲座。

  4月16日,我校与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签订教师教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

  4月17日晚,沙市中学2018级学生成人仪式在学校运动场举行。

  4月19日,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赵文华为我校全体教职工上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4月19日,荆州楚安消防宣传中心的教官对我校教职工进行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4月20日,我校各支部组织开展了四月主题党日活动,集中学习了党史学习教育必读书籍。

  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刘嘉麒院士参访我校并作客“习坎讲坛”。

  4月22日,学校工会组织退休教师参观了荆州新飞机场和东方神木馆。

  4月23日,我校与来访的长江大学学生男子足球队、篮球队举行了联谊赛。

  4月29日,我校第十一届体育艺术节盛大启幕,30日举行了闭幕式颁奖和文艺演出。

  4月29日,沙市中学工会组织了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4月30日,我校举行了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总决赛。

  5月4日,学工处举行了沙市中学2021年新团员入团仪式暨五四系列表彰大会。

  5月5日,第47届湘鄂边部分示范高中线上教学研讨活动圆满落幕,我校物理学科的余小路老师荣获一等奖。

  5月9日,沙市中学组织35名教职工参加了荆州市万名职工健步走活动。

  5月11日,我校开展了安全疏散演习活动。

  5月12日, 2019级学生党校马培班举行了开班仪式。

  5月13日,林智老师荣获全国首届“语参杯”优秀语文教师高中组优质课一等奖。

  5月14日,教科处组织召开了第47届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经验交流会。

  5月17日,教科处主任、历史高级教师唐年新为全体教师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

  5月17日,我校各支部组织开展了五月主题党日活动。

  5月17日,学工处召开了2021年春季学期学生干部培训会。

  5月19日,荆州市生涯规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校心理辅导老师刘春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

  5月19日,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荆州市普通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5月20日,我校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拓展探究活动。

  5月20日,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何伟军一行来我校开展招生宣传调研交流。

  5月21日,我校召开了师德教育暨专项整治大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玲参加会议并讲话。

  5月21日,江来波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5月24日,沙市中学举行特别升旗仪式,深切缅怀袁隆平、吴孟超院士。

  5月24日,我校高三年级举办了趣味运动会。

  2版

  沙市中学在第47届湘鄂边省级示范高中教学研讨中取得佳绩

  本报讯(记者 兰亭)5月5日,第47届湘鄂边部分示范高中教学研讨活动圆满落幕,沙市中学物理学科的余小路老师荣获了一等奖,英语学科的杨玉婷老师、心理学科的王里老师、班团活动的张昊玥老师荣获了二等奖。

  此次活动共设物理、英语、心理三个学科和班团活动四个项目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采取在各自学校录制教学视频、线上参与评比的形式进行。各学校选派的参赛教师,均以良好的素质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充分展示了青年教师的才情与风采。沙市中学四位青年教师把此次赛课活动作为提升个人教学能力的契机,以饱满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材教法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打磨中。在赛课评议中,各学科评委对沙市中学青年教师扎根课堂、钻研教学的劲头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在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中,需要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求变,利用知识作为载体工具进行能力培养和素养发展。

  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

  物理学科 余小路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备课、研究、磨课,收获了很多,对于一节理论探究课该如何上好,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

  本次湘鄂边的课题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指定的授课教材是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动能定理因为适用范围广,解题简单,几乎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拿到比赛课题后,对比了两个版本,发现教材的编排差异非常大。旧教材从实验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入手,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新版教材删掉了实验,直接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推导动能定理,显得更加简洁明了,突出了理论推导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新教材更加侧重动能定理在生活中应用,改版对于教师上课应该是更方便,但由于缺少了实验探究,作为公开课而言也就少了实验创新的亮点,不太容易出彩。在初稿设计时,为了增加亮点,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加入定量探究实验。初步的设计思路是:陨石撞地球引入→模拟实验→定性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定量)→得出规律→应用规律。物理教学比赛最难的是实验创新,接下来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不断地改进实验。

  第一次大组集备时,经激烈讨论,理清了教材的逻辑:老版教材从探寻守恒量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动能定理,立意更高,但受制于课时和实际教学效果,改成了理论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演绎推理的方法。从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本小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理论推导,学习演绎推理,渗透方法教育,而不是实验探究。在砍掉实验验证后,如何增加新的亮点?后面几次集备中,在组内老师的群策群力下,我们不断完善了引入实验,还自制了打夯器材等,最终将设计思路调整为:高空抛物引入→模拟实验(感受动能)→探究影响因素→理论推导→理解应用。从最终效果来看,改进后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充分,理论探究更从容,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也更深刻。经过物理组老师们的指导,我认识到即使没有试验,理论推导也可以很精彩,除非课程内容需要实验,否则硬性引入实验就成了画蛇添足。

  一堂公开课,站在前台的是授课教师,但幕后是整个备课组的托举,集体的智慧才让一堂课如此精彩。个人的努力很总要,但集体指引的方向更重要!

  二、用好减法法则

  年轻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想面面俱到,把方方面面的知识、应用、扩展都讲到,但面面俱到带来的问题就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如同蜻蜓点水一般,重点不突出,难点难以突破。在本节课刚开始设计时,想一次性把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全部讲透:既适用于直线,又适用于曲线;既适用于恒力,又适用于变力;既适用于单过程,又适用于多过程。磨了两次课后,总感觉课堂的生成不自然,学生跟不上节奏,后来通过删减,重点讲动能定理在解题过程问题中的优势,学生的活动时间多了,知识的生成也就顺畅了。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师的心静了,学生才能静下来。

  三、扬长避短,注重细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上课时要注意扬长避短,比如语言有感染力的可以多展示语言的特长,语言平实的可以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板书漂亮的可以多写,书写不漂亮的可以简写少写;有信息技术有特长的可以多使用教学辅助软件,加强教学互动和趣味性……上课时,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扬其长,避其短。

  本次教学比赛为录播课,在一些细节上比现场教学要求更高。现场教学中一些瑕疵会一闪而过,但录播课可以把一些片段反复观看,推敲,任何小的瑕疵都可能被评委关注到,这也要求备课时要更细致,逐字逐句推敲,减少口语化、不规范、不科学的表述。

  以上几点是本次比赛中的反思和体会,感谢学校提供这样一次锻炼的机会,衷心感谢物理组老师们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刘老师、曹老师、熊老师细致、不厌其烦的指导!

  在磨砺中成长

  英语学科 杨玉婷

  湘鄂边讲课比赛已经告一段落,回望这忙碌而又充实的四月,只觉得如白驹过隙。从一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见,再到不断完善、渐入佳境,如同蝴蝶蜕变一般,在不断地磨砺中看到一个崭新的自己。比赛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

  我想从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好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

  本次英语学科的主题是“读后续写”。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并没有给出一篇固定的题目,而是题材自选,相当于一篇半命题作文。这种方式看似自由灵活,实则增加了比赛的难度,需要老师们在选材上花一番功夫,所选的文章既要有可读性,又要留有可创作的空间。

  为了寻找合适的文章,我查阅参考了很多资料,从高考题到模拟题,再到名家短篇小说的改编题,最后我想尝试自己原创。我选用了一篇前不久在外文杂志《Readers’ Digest》上看到一篇小短文,用语地道,简单易懂,适合高一的学生阅读。然而,第一次磨课的效果却不理想,一方面是课堂的设计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这篇文章从内容方面来讲,作为常规练习尚可,作为公开课则稍显逊色。在评课的过程中,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最后,在毛悦老师的建议下,我选用了浙江省2021年英语高考试卷上的一道真题。这道题目其实也是外文杂志上刊登的一篇真人趣事,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还有丰富的视频资源,这让我在备课的时候思维打开了不少。于是,第二次磨课明显有了进步,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了。

  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一堂好课的前提

  读后续写作为一道新高考题型,一直以来颇受关注。比起传统的课型如阅读课、听说课,读后续写并没有特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遵循,再加上缺乏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导致我在课程设计上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的重心,在语言输入的环节做得也不到位。

  为了弥补不足,我花了大量时间搜索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认真研究优秀公开课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并结合教学经验逐渐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一节好的课堂不应该是由各种活动堆砌而成,而是针对不同的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三、勇于尝试,敢于取舍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写作段落的取舍。读后续写的要求是完成两段,一般学生在考试中需要花至少20-30分钟才能完成。但是一堂课只有45分钟,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构思-写作-评价这一个完整的流程,就必须在写作段落上有所取舍。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的意见也大致分为两类,有的老师认为课堂的活动设计应该追求一致性,既然前面的输入活动都是围绕着第一段的情节展开,那么应当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段;也有老师认为一堂课应该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性,两段内容都要完成,但是可以有所侧重。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正当我犹豫不决时,陈老师建议将两种方案都尝试一下,让学生选出最佳方案。古语云: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当遇到分歧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勇于尝试,实践会告诉你答案。

  最后,我想感谢在磨课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每一位老师。一堂好课,一定是聚集了大家共同的智慧。

  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但是在教研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悦纳自己,探索自信之旅

  心理学科 王里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第47届湘鄂边教学讲课比赛,在知道要参加赛课的那一刻,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已经几个月没有摸过书本的我,能否担起这个重任?曾经犹豫过,但是转念一想,这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如此难得的一个学习机会,为什么不好好把握?于是,我开始了我的赛课之路。

  一开始拦在我面前的,就是选题这一难题。选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关系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我纠结了很久,我确定了我的主题--悦纳自己,探索自信之旅。

  这堂课该怎么上?我想达到怎样的目的?怎样的教学方式才适合高一年级的学生?……许多的问题纠结于脑海中,不知所措。最后,我决定抛开一切,从原点开始。我把自己当成学生,拿起教材,边读边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从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我应该学懂些什么。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再次研究教材。这一次,我将本次学习的重点放在体会自信、发展能力之上,并写出了第一份教案。

  如何导入这堂心理课?一个良好的导入既要切题,又要吸引人,能调动课堂气氛;其次,要为下文做好铺垫,再好的导入也只是为了“抛砖引玉”,为了这节课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如何让学生顺其自然进入这节课,而不是“生硬”的把学生拉进这节课,是我接下来备课的重点。通过在网上观摩学习大量心理课素材,我最终选择“中国乡村超模陆仙人”的短视频作为课程导入。

  然而,在试讲之后,刘春老师指出我这堂课最大的一个硬伤--对课堂目标的解读不够深,她说:“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要看这节课的目标设置的是否合理和这个目标是否完成或其完成程度。”于是,我对教案做了一次大修改,重新确立了本课的课堂目标--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信心的树立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教会学生通过回顾过去的“成就故事”来总结自己展现出来的能力与品质,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实现。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信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培养的。

  在经过两天的修改之后,我又到班级里做了第二次试讲。这次,刘老师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意见,比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不能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很好的引导;在这其中,问题的提出就尤为关键,问题不能含糊,表述要一定清楚,一定要用学生理解的话语表述,同时,问题不易过多,如果一下子提出几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思考哪一个,反而事倍功半等等。我对教案再次做了一定的修改,定下了最终上课的程序。上课前,刘老师再三说,一定要克服语言罗嗦、重复学生话的习惯,让语言更加的精炼。

  就这样,带着大家的期望,我站上了赛课的讲台,顺利完成了这节课。也许这堂课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我觉得,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习到了在随堂课中学不到的许多东西,我知道了优质的心理课究竟该怎样上,这是我最大的收获,这将使我这一生都受益。

  做好自己,就是赢家

  班会课 张昊玥

  为期三个星期的磨课虽然已经结束,但这次活动带给我的思考却不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终止。于我而言,这次活动在过程上的意义,远远大于结果上的意义。因为,结果是一种完成,而过程则是一种启示。

  磨课的过程是艰难的,每磨一次课,就好像蛇脱一次皮,要经历疼痛和辛苦才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当看到别的科目的老师已经定型,并且试讲多次时,我还抱着自己的教案在一遍遍改,确实感觉压力很大。同时,磨课也是充实的,每一版课件都记录下了我的蜕变,从一开始活动设计简单幼稚到后面富有层次感和启发性,可以说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班会课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太一样,由于没有教材,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自己来设计。从零开始时最难的,很多个晚上,我在网上一直找素材,加内容。“正确解锁你的美”这个班会主题真的很难把握。学生实际上对美是有一定的看法的,甚至有时在班上试讲时,还能听到很多不和谐的、与我个人价值观有极大冲突的声音,这让我每次进到班级中,都有那么一丝丝紧张。实际上,通过一节课来重塑美学观是不可能的,但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总是好的。有时候,在楼道上碰到之前上过班会课的学生,他们问我,班上的某个同学美不美,我都会不假思索的说,美。这也许就是这节课的价值所在吧。

  不停地进行班会课的试讲也让我注意到了上课语言的重要性。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我注意到自己语言并不是那么准确,有时候问题的提出也不是那么的高效,因此,我在详案上花了比较大的功夫。但即使下了很大的功夫,作为一个理科老师,我的文学水平不是很高,这就导致我即使照着自己的详案讲课,但很多话却并不是十分恰当。要感谢冀李老师的帮助,没有他一句话一句话的修改我详案上的语病以及用词不当,我很难走得更远。

  作为一个班会课新手,在这一路上,除了自己不断地摸索,自然少不了同事们的帮助和激励。感谢各位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支持,毫无怨言地帮我换课调课,让我能够有机会磨课,还有很多给我在班会课上提出建议的老师,他们帮助我更好的成长:李艳老师在我详案的设计初期给出了很多的建议,这些建议帮助我能够更好的思考这个班会课的主题;李雪冰主任在我最迷茫的时候陪我一起理清了思路;唐年新主任在磨课时给了我很多建议,这些建议使我意识到了很多我自己在上课时未曾注意到的小毛病。

  这次班会课比赛尽管有很多遗憾,但我认为,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自己的实力或许没有他人更强,但自己的进步却是确确实实。做好自己,就是赢家。

  3版

  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获奖作品选粹(二)

  传承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1901班 余亦恒 指导老师 陈雄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共同组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历史滚滚的车轮里不断传承。

  坚持理想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撑。不久前农民工手捧红砖朗诵爆红:手里有砖,心里有梦。原野黄土搭建起最华丽的舞台,锥筒麻袋装饰成最昂贵的道具,铁锤红砖变成了最有魅力的金话筒,陕西神木的80后农民工李小刚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朗诵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他用对生活和文艺的热忱来致敬自己一直都拥有、一直在追逐的梦想。这又让人蓦然想起,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他们共同践行了一句古训:“贫贱不能移”。他们生来缺少很多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在精神上并没有放弃追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无论是面对斜风细雨还是雷霆万钧,对文化的热爱、对文艺的热忱,始终寄托着人们对世界最温暖最柔韧的情怀、梦想与期望。

  传承需要创新文化形式。史诗级原创歌剧《血色湘江》11月10日至11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86年前血染桂北大地的英烈们不屈不挠的信仰之光。《血色湘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厅举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晋京展演活动的收官之作。该剧目取材于1934年11月发生在广西桂北湘江战役的史实,艺术地讲述了在湘江战役中执行后卫任务的部队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强渡湘江,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总导演陈蔚介绍,作为原创歌剧音乐剧,《血色湘江》有机结合了歌剧的庄重大气、话剧的严肃内敛、舞剧的激情张扬等特点,力求以宏大的主题立意、知名演员的“流量”、现代的舞美技巧和深刻的精神感悟,在舞台上高擎理想火炬,传承红色基因,让主旋律文艺精品在新时代焕发新光亮。

  传承需要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现在,国际上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余万人。诺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近年来,中国文化所滋养的“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中国方案和发展动力。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流光岁月,有文化作支撑,未来充满了幸福与美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哲学家冯友兰也说过:“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新时期,我们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变,赋予其更深厚的时代内涵,延续中华文化特殊的生命力。文化常新,文明常在,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每个时代,都在。

  在同一片明月下仰望

  1916 班 刘宇晴     指导老师 陈雄

  走在街上,一个人。

  淡黄而不昏暗的街灯独自在一片草木葳蕤中安然立着,花草睡得熟了,悄悄退到灯光无法笼罩的地方,细碎的蝉鸣此起彼伏,成了我四周唯一的背景。我漫不经心地缓下脚步,抬头看向这小小一轮“月”。它因距离近而成了我眼中一抹亮光,泛着圈圈朦胧的光晕。走近些,才发觉它看似夺目的光在这有声的黑暗中不值一提。

  我伸出手贴在灯柱上,目光飘忽间望向对面街市,霓虹闪烁,各色灯光交织在一起,红的、黄的、绿的、白的……这些炫目的颜色顺着马路或快或慢淌向远方。我看不真切,只觉热闹鲜活的鼎沸人声似乎从那里传来,在我耳边回荡,又被四周寂寂的花草树木阻隔在外骤然消失。咫尺即天涯,或许我不属于那片灯火酒绿,那斑斓的色彩也就渐渐退去了……

  顺着夜色,抬头向上探寻月的倩影。今天的月亮格外大,也格外圆,仿佛就是悬在头顶般触手可及。我曾于别处看过月亮,那月亮就如钉在天空一角的画,雾蒙蒙的天空衬不出它的美。今天再看这月,便颇有“月是故乡明”的意境。

  听说,河西走廊的月,更大,更美。在那荒芜背景下的广寒天宫,能像穹顶一样盖在人的头顶,好似无垠戈壁上的海市蜃楼。这月光洒过的地方,踏过霍去病铿锵的金戈铁马,驶过林则徐吱呀作响的囚车,走过沙漠商人叮铃铃的驼队……不知他们抬头仰望这一片明月时,在想些什么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他们是否也如我一般站在时间长河之彼端遥望?以月为媒,让思绪纵横古今,让想象通达宇宙,让时间变为眼前浮动的月光。伸出手,掌心中落下的也许就是前人的迷茫。“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他们会和我有同样的触动吗?

  不知火光充斥整个北京城,黑烟笼罩下的天空中,月又是怎样的皎洁华美?一双双饱含痛苦的黑色眼眸中,跃动的究竟是火,还是无尽的悲凉?圆明园的火早已熄了,可拂开历史的尘埃,揭开的史书上镌刻的究竟是历史还是它无声的哭泣?

  这些,月都无法回答,而我所知道的,只不过是残破屋宇上落下的些许瓦砾,也不过是焦黑泥土中封存的一句呢喃。

  但有一个人,她肯定知道。

  她从荒原中蹒跚而来,借地上稻香麦浪学会只言片语,于川河奔涌间懂得为人处世,把战火硝烟当作成长洗礼,用太平盛世裁羽衣霓裳。她以无悲无喜的目光注视着所有她生养的孩子。她和月一起,看万家灯火、满城孤寂,看海边多情风送浪来,无情风逐浪去。

  她是中国。

  历史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但岁月从不败美人。沧海桑田,她依旧是那个黑发如瀑、红衣似火的东方佳人。推盏倒茶,吟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举杯对天;叹一声“今夕是何年”。不知她看着杯中微波漾开,月的轮廓映于水面,又会有什么春花秋月之思呢?

  看月看灯久了,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恍惚间发现原来辽阔天边有孤星明灭。眨眨眼再仔细看,星星其实不算少,他们暗淡无光,却始终锲而不舍地从亿万光年外传来也许早已微乎其微的光芒,纵然被月淹没也无悔。这不正是天上一个又一个的街灯吗?再次向远处看去,那灯光繁盛之处不也是无数星辰的汇聚之所?而我所扶着的,又何尝不是一颗星?

  原来,仰望明月的,从来不止我这一颗星星。

  我久久凝望那繁华,想象那些灯光下的欢声笑语。我知道每一盏灯都是一颗星,都有属于它的故事,灯下也肯定有和我仰望同一片明月的人,为这旖旎夜色沉醉,为这点点微星感叹,为这皎皎月华折服,也为这江山平、四海清的万丈红尘向她道出由衷的赞叹。

  幸得此生入华夏,明月时时与君同。

  那年岁月正青葱

  2009班 高习锐   指导老师 肖静

  岁月青葱,有些人,有些事,辗转在我们的青葱岁月里。自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就云淡风轻,随风而逝,却还是,在某一天,会铺天盖地地向我袭来,让我感叹:我的青葱岁月哟!

  如果有机会,我能回到2020年1月,我会给一月底的自己说些什么呢?是提醒自己别老想着一口气把作业写完,反正开学日期会一延再延,还是催促自己拉上三五死党,赶紧去商业街、美食城、KTV“逛吃喝”一轮?抑或是故作高冷地说“没时间解释了,快买口罩、消毒液、酒精”?

  2020年5月2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又上学了!寒假因为疫情一直持续到这一天才开学,我激动万分。早晨背上书包走到校门口,与往常不同的是,校门口多了个量体温的棚子,学生们列队进入,抬头望向摄像头,测温扫描完毕,另外一个工作人员便会把消毒水喷向你的书包。“呲呲,呲呲”,很有仪式感的入园检测。

  走进教室,我们按照指定的座位坐好,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以往的一个班,如今分成了两个班,第一节课老师在B班授课,我们A班看着直播,第二节课便反过来。或许是第一天上学的兴奋,抑或是上课听的太认真的缘故,一个早上在不知不觉中一闪而过。中午放学的铃声响起,可如今的我们却不能回家去享受令人垂涎欲滴的饕餮大餐。按照防疫要求,我们只能在学校吃盒饭填饱肚子,但这却并没有打消我们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同学和老师相伴的日子,真好!

  “啊,好重啊!啊,重死了!”搬饭的同学们的声音时常在楼梯口回响着。两个人一组,搬三十个人的饭。他们满头大汗,豆大的汗珠顺着发丝滑下,如露水般一滴一滴的滴在大理石砖上。虽然饭菜的味道跟家里没法比,但有着同学们的陪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总能吃的很香。

  轮到我值日搬饭的那一天,我和同桌早早地就冲向了食堂。送饭的车刚驶入校园,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把饭从车上卸下来。“好香啊,是鸡腿吧?”我俩在旁边站着,流着哈喇子想像着。“今天有鸡腿。”一个工人对着我们喊。耶!我俩乐坏了,眼里闪烁着星星,健步如飞,搬起饭来格外用力,一会儿就回到了教室。抱着盒饭,我先深深吸了口气,然后“噗”地一下掀开了盖子。可是,里面没有鸡腿,只有青椒炒肉。我和同桌面面相觑,失望极了。“幸好没喊,我本想冲进教室里时就喊一声今天有鸡腿的,”同桌小声嘀咕着,“还好没喊,不然咱俩今天会被揍扁。”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涌上心头,没有鸡腿的沮丧在此刻一扫而光。青葱岁月里,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只是,这种学习的到来殊为不易。同样是在一月底,武汉医护人员组成突击队,“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犹在耳畔回响,钟南山院士面对镜头说“武汉本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潸然泪下令人动容;数万名医护工作者星夜驰奔,山东、江苏、湖南等省对口支援;万般努力换来国内疫情防控好转,却还要面对少数国家昧心指责……复学之后的生活是愉悦的,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今天,我坐在沙市中学的教室里,成了一名高中生。每天,我们在食堂错峰吃饭,听着铃声狂奔进食堂。这种万马奔腾的场景,让我不由地回想起那时吃盒饭的紧张时光。我想,多年后,当年轻的朋友已不再年轻,被家里不想开学的小朋友闹得郁闷时,或再勾起往昔记忆,你可能会清淡描写得说:“小家伙,不就是开个学吗?能有我们当年难吗?”

  岁月青葱,那年……

  梦想指路 青春点亮

  2009班 黄馨越 指导老师 肖静

  青春是什么?翻开词典,它告诉我说青春代表一个人的年轻时代,是高中时期的我们;英语老师曾说过,青春是“Rosy cheeks,red lips”,是一种正值青春年华的,如玫瑰花苞般的面貌;我们班的教室背后,大大的标语写着“用最美的青春去实现最美的梦想”。青春,总与另一个词分不开,那即是“梦想”。

  没有梦想的青春是黯淡无光的,如被阴云遮掩的天空。席慕蓉在诗中写下“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满含的是对青春易逝的遗憾与怅惘;而塞缪尔·厄尔曼却告诉我们:“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可我深知,若青春与梦想紧紧相连,青春不会只是电影中带着幻梦色彩的舞会、不顾一切的反叛。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犀利的笔锋,刺穿了青春玫瑰色的面纱,揭露了关于青春残酷的真相。他写道:“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

  青春本身带着一种残缺的美。青春时渴求世上的一切美好,却被迫接受自身的渺小与无力。而正因为如此,青春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拥有一生中对新鲜事物有最强烈的热情,并愿意为之付出的时期。湖南女孩钟芳蓉,一位家境普通的留守女孩报考了北大考古系,以“勇锐盖过怯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真正踏上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征途。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以对云蒸霞蔚的莫高窟的向往和为一睹精美绝伦的飞天壁画的纯粹的渴望,扣下父亲向北大“求情”的信件,来到了条件艰苦的研究所,半生奉献在漫漫黄沙之中。若有人要去采访樊先生,问她如果回到那一年,她会再做一次相同的决定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每天晚自习结束后,于夜色中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最喜欢的做的事情,就是用看了一天书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的双眼,抬起头寻找月亮,抑或找寻从人类发射的航天器最远也无法涉足的天体映射的光芒,想象自己置身于没有周围一切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的旷野,清风拂过,可以猜想它是我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吹来,仿佛空间是无限的,而生活也是在别处、在远处拥有着设想不到的可能······

  而当我重新埋首书本时,透过重重叠叠的字里行间,我在寻找的是我想抵达的别人未曾到过的地方,然后我将亲手砍树劈柴,为自己造一艘小船,挂上用最质朴的努力做成的帆布,以内心最纯粹的热望为罗盘,找寻任何一道、即使是艰难的航道。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我一遍遍地低吟,想把它刻在心上。

  4版

  红船基因代代传 青年争当摇桨人

  弱冠正芳华 未来更可期

  1915班 郑亚兰

  看神州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2021年,我们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学校获得了歌唱《红星照我去战斗》歌曲的任务,我十分有幸参与了这次合唱的MV的拍摄与歌曲录音。

  拍摄的第一场景在烈士陵园的纪念馆。绕过巨大的纪念碑,从小路直行,两旁是众多烈士安眠的地方,被鲜花所包围。我想即使身处和平繁荣的环境,也永不会忘记为成就盛世而献出生命的先驱。走进纪念馆,入目便是著名的宝塔湾战斗,看到荆州党组织的建立,以及许多英雄事迹,我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在纪念馆中,合唱这歌曲,我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永远路党走的信念。再次仰望纪念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记忆不灭,英魂不死。居安思危,安不忘危。

  高高水杉,郁郁苍苍。站在习坎楼前,眼中小桥流水,弥漫着树木花朵的清香,大家合唱着歌曲的前几句,我似乎走进了歌曲中描绘的画卷。立于操场,看那国旗班的同学身姿挺拔,动作整齐划一,守护着国旗与党旗;站在起跑线后,看到教练一声令下,同学们向前冲去,眼中是终点红缎,路道旁的同学们欢呼喝彩。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抗洪纪念碑亭。1998年,抗洪抢险,众志成城,齐退汪洋。站在纪念碑前,列队整齐,合唱着歌曲第二段。看宽阔的江面,仿佛置身歌中“滔滔江水向东流”;眺望对岸心潮澎湃,更能领会歌曲最后反复的那一句 “万里江山披锦绣”的意蕴。英烈们砸碎了万恶的旧世界,成立新中国,又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成就如今和平盛世,而今我们更应挑上革命重担,将党的教导铭记心头。

  弱冠正芳华,未来更可期。愿我们都能用勇敢奋战,共筑云端梦想;愿我们的党不忘初心,带领人民共创新成就;愿我们的国家昂然屹立,奔向更辉煌的未来。

  精神永赓续 及时当勉励

  1801班 程小雅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而在那山河破碎的危急存亡之秋,一群年轻人在一艘小小航船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筚路蓝缕,乘风破浪,驶过百年时光。而吾辈青年更应及时当勉励,赓续红船精神。

  回眸历史,帝国主义的铁蹄将中华大地践踏得面目全非;“天朝上国”的铁锈腐蚀着中国人的脊梁,“官僚主义”的爪牙肆虐横行。三座大山的重负压在积贫积弱的土地上,泱泱华夏咫尺山河间洇染着苦泪与血汗,而年轻的共产党人却挺身而出,肩鸿任钜,直面艰险!是什么让共产党人青年人物血沃中原,血荐轩辕?是什么让青年志士迎难而上,勇毅前行?正是自革命诞生之初的红船精神从微末之始便点亮光芒,照亮中华觉醒的艰难之路;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信念敦促着青年人砥砺前行,身体力行。

  有人说:“伟大的精神就像一把火炬,我们要让它在我们手上燃的更旺再交给下一代。”时代的今天是属于风流人物的,但明天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更应接过红船精神的火炬,以青春之我,奏后世华章。

  “青年人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从90、00后的勇敢逆行与向“疫”挥刀,从“北斗组网”到“嫦娥奔月”“鹊桥相会”人均35岁的队伍令人动容; 从“三星堆”勘探现场的年轻朋友到扶贫线上那草帽下稚嫩热血的面庞,所行之处解释青年人的担当与风茂。我们可以在大山里起舞,也可以在菜地高歌,我们可以登上最高的山峰,也能潜入最深的海底,新时代感召着青年人以更独特更多元的方式,传承“根”的精神,发散“叶”的能量。我们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驰骋田野播散希望的种子。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人当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船精神,汲取红色基因,在又一个百年的辉煌篇章里写下属于我们的生动注脚。

  “疾风知劲草,烈火试真金。”亲爱的同学们,愿你在新时代的淬炼下,举起红船精神的火把,燃烧出属于你的火焰。

  万载铸国魂

  1805班 熊睿子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这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

  秉初心,守忠义,见刚强,笃远行,--这是伟大红船精神的集中体现。

  吾中华伟大精神文化,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永葆初心的红船精神如水流,为我们汇成思想的深渊;永葆初心的红船精神,要求我们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抱负,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见”的定力与坚韧,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眼光和心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填饱我们的肚子,更需要琴棋书画诗酒花来填充我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坚持不忘初心的红船精神,才可握紧时代的罗盘,勇往直前。

  艰苦奋斗的红船精神如基石,为我们造就前进的台阶,“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如此劝诫青年一代。血泪百年,自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抵抗。一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守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一切都离开不艰苦奋斗的红船精神,我辈青年更应秉持红船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百炼方成钢,千辛成大道,万苦又何妨。”

  反观当代,在物欲横流、五光十色的快时代,能够坚守伟大红船精神的人并不多。面对时代浪潮,“顺流而行,犹恐误入池鱼浅滩;逆流而动,又惧错失潜龙之渊。”少有人不举棋不定,这更要求我们坚持伟大的红船精神。在我看来,红船精神是“已无擎雨盖”的塘中荷,是“犹有傲霜枝”的东篱菊,是“凌寒独自开”的墙角梅。人活一世,若只追求荣华富贵、蝇头虚名,怎么不让人扼腕叹息?愿大数据时代的你我他,都能坚守红船精神,为成长路上扫清杂石,舞出自己的青年风采。

  “灯火曾映泰山”,中国青年与世界共生,与天不老,与世无疆,何惧荆棘载途?抬头见月光,万里长河应犹在,今朝不负盛世情,秉持伟大红船精神,中国青年必能扛起猎猎战旗,一路高歌猛进。

  以船载心 乘风破浪

  1817班 张秋伊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犹记百年前嘉兴南湖上那一艘小小红船,载起了一个民族红色的希望!回望今朝,“红船精神”依旧熠熠生光,吾辈青年,犹应以船载心,乘风破浪!

  转眼,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史,这其间有迷茫、彷徨,也有冲动与成长,夹杂着血与泪、痛与苦。百年沧桑巨变,始终不变的是一颗赤诚的红色初心!百年的栉风沐雨,一遍遍洗刷后,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之心,那艘船载着这心,承着全民族的希望,托起光明之未来!

  如今,我们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已历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共同驾驶中国号巍巍巨轮行往更广阔的海域。这不是一党独担之巨任,而是十几亿华夏儿女共同的责任。吾辈青年犹应勇立潮头,做时代的弄潮儿,在风浪中舞蹈,谱写波澜壮阔的时代华章!

  成为新时代的担当,绝非一句空谈。眼中有光、心里有火也绝非一句热血口号。既然时代托举起了吾辈青年,何不以船载心,乘风波浪?我们的心是为同时代的人完美,是为社会、为他人、为个人的幸福而奋斗。看似普通并不崇高,却恰恰是朴素的个人情怀的生动展现,这也是十几亿初心的本真所在。

  时代有时代的大浪潮、大节奏,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小浪潮、小节拍。也许我们无法如那些问天穷理、探秘宇宙的科学家们睿智,但若善于勤思实践,怎么就没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或许我们没有如张伯礼那些有医者仁心大义的医学人员救死扶伤之技,但若心向苍生,踏实地去做学问,谁会能阻止你治病救人之路呢?也许你没钟芳蓉那般优异的成绩,但坚持热爱,做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怎么就不能为时代赋能呢?

  “红船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真心”的寄托。我们怀揣着自己的赤诚之心,奔走在中华神州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姿态各异、神情不同,但红色的拳拳之心是相同的,它们始终朝向一个地方,名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胸怀千秋,风华百代,新时代下吾辈青年应有新作为,以船载心,乘风破浪。

  续红船薪火 谱青年新篇

  1817班 孙何缘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这是北大中文系毕业映礼上校友卢新宁给北大青年学子的殷殷寄语。

  回望历史,正是那承载着五十多位青年志愿的小小红船在无边的黑暗中带领中国驶向光明的前途,纵目当下,吾辈青年当赓续这红船薪火,谱一曲时代新篇!

  为国为民的担当未改,吾辈青年当高举责任担当之旗帜。

  “甘将热血沃中华。”百年前,先辈们目睹国家的山河破碎、黎庶罹难,挺身而起,为救国之路孜孜求索。“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他们为国前仆后继、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历经百年,仍光华闪烁。而当今,身处暗流涌动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也应担起强国之责,树立报国之志。君不见华为鸿蒙出世,为中国芯片制造撑起中流砥柱;君不见奥运健儿赛场奔驰,于一次次绝境中奋起拼搏,只为升国旗、奏国歌;君不见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的变成现代的,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让中华文化亮相世界……当青年以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行的洪流,“可爱的中国”终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敢为人先的创劲未消,吾辈青年当以“创”字勇拓新局。

  是那不懈求学的创劲,让先辈在信仰交锋的革命年代毅然选择了“看来理想甚远”的共产主义,此后,便是一路风雨兼程。无论是在割据年代里为大局而谋合作,还是在两极封锁的局势下为发展而图改革,开拓创新底色不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开拓创新从来不是康庄大道,靠的是那一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百年豪情仍蓬勃,而面对我国目前被频频“卡脖子”的尴尬境遇,身为中国青年,我们又如何能隔岸观火?前路漫漫,险滩暗涌密布,我辈青年惟有砥砺奋发,攻坚克难,才能在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的同时为祖国的腾飞注入“创”的活力。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年有我,强国有我,我辈当延续先人之火,以担当与创劲于中流击水,奋进新时代!

  燃红船之火 扬精神之光

  1818班 阳鉥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将开启新征程,复兴大道正在筑就,时代乐章仍待谱写。吾辈应秉持不朽的百年红船精神,为生命赋以动能,为青春点燃星火,为社会增辉添彩!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红船精神根植于心灵的沃土,方能不断拔节生长,成为国之栋梁。

  百年前,一艘红船缓缓启航:船上载的是数位胸怀同样的热血、心有同一个目标的风华青年,他们谱就了未来的辉煌乐章。若无心灵的支撑,此船何以成为推动历史行进的巨轮?“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鲁迅之言振聋发聩,我们亦应如此--怀心拥天下之心,持与众生共进之刃,以心灵为本,以美质为根,方能找准内心坐标,奏青年之共鸣!

  “栉风沐雨,朝乾夕惕”,红船精神沉淀于不懈的奋斗,方能聚沙成塔,以“第一步”造就“一步步”成功。

  奋斗始终是沉浮不定的时代的主旋律,“越是艰险越向前”更是人人赞同的关键词。忆往昔,有走万里长征路,人倒旗不倒的先辈;看今朝,更有不断涌现的奋斗者、逆行者。从坚守一线、与人民“肝胆相照”的医护,到坚守泥泞、生命定格在30岁的扶贫干部黄文秀;从奔波选址、为中国“天眼”奉献终生的南仁东,到骑着单车、风雨无阻奔往武汉的公安护士甘如意……无论万众瞩目还是藉藉无名,无论选择一线还是坚守泥泞,无论担任重职还是众生芸芸,奋斗始终是人生的压舱之石。“天道酬勤,为耕不欺”,应有奋斗、必有奋斗、唯有奋斗是沉淀人生的不二选择!

  然而,我们往往疑惑、焦虑,往往兀自顿足,十四亿个“小我”何以凝聚成“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大我”?

  “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红船精神更应升华为无私奉献,国我合一!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吾辈是中国发展的晴雨表,人心的凝聚更是时代行进的催化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将自己置于时代语境,方能出现击退疫魔的“逆行者”,逆流而上的“行进者”,乃至为国、为民族而奋斗的“奔跑者”!尘雾之微,亦能补益山海;萤烛末光,更能增辉日月!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立足“时节如流,击鼓催征”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路并非潮平岸阔,但吾辈向来不惧挑战。以“大道不孤,德必有邻”的心灵,“大器之成,发于精微”的奋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中国梦,为泱泱中华谱以华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燃红船之火,造年轻一代之日月光华璀璨;扬精神之光,筑年轻中国之乾坤朗朗清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