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报国 科学脊梁
——记沙市中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
作者/来源: 高伦强 发表: 2021-10-12 15:31:19 浏览: 13897 次
10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矢志报国 科学脊梁》系列报道中走进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专访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从沙市中学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
国庆节第一天,散裂中子源在经过团队精心调试后,设备功率成功提高20%,这对散裂中子源来说是一个重大飞跃。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总指挥,陈和生在这个假期里也在为此忙碌着。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迈出这一步其实大家心里都很紧张,因为性能每次的提高,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更多。”
2011年10月20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工奠基。作为工程总指挥的陈和生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因为装置规划建设在地下13米-18米深处,建设期间遇到第一个雨季,当时地下隧道因为渗水,积水有10厘米深。陈和生说:“当时我就和我们指挥部一起提出来,就是说不管前面出现什么困难,我们对国家承诺的动工起6年半完成工程建设和达到验收指标,不能耽误。”陈和生提出了新建抽水隧道、边抽水边加固的应对方案。渗水问题解决了,虽然工作量成倍增加,但工程质量却因此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工程建设期间他进行了多次心脏手术,但是为了实现承诺,陈和生首先让自己成了整个工程中一道不倒的“后墙”,支撑他的正是祖国的需求。
作为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不仅造价高,而且技术复杂,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整体。这一装置从规划到投入使用,历时18年。从花甲到古稀,十余年磨一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躬耕数十载,头发已经花白、身影也不似往日英挺。努力终于得来回报。2018年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成为中国最大的科学装置,在世界上是第三大散裂中子源装置。目前,这一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运行以来,通过服务全球用户,已经完成超过200项关键课题研究,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1964年,陈和生以湖北高考物理状元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他选择了核物理这个祖国急需的专业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陈和生说:“当时国内人民群众都迫切希望我们国家的核武器能够早日试验成功,能够做得很好很强大,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我填报的就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核物理专业。”
197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河南信阳的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两年,1972年分配时到了当时的沙市,由原沙市市教育局安排到当时的沙市三中教书。恢复招收研究生后,陈和生顺利考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中国的研究生。国家需求始终是陈和生在每次做重大抉择时的首选项。1982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习,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1984年底,中科院启动博士后试点工作,在祖国的召唤下,陈和生毫不犹豫地回到了高能所,成为我国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说:“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自己应该回国来,我从来没有想到说留在国外。那时候我已经有38岁了,我应该尽快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的高能物理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高能物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在中国的土地上去奋斗。”怀着这样一番干事业的理想,他在科研一线一干就是三十多年。1998年陈和生受命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主持领导了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中国散裂中子源两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武器”,成为世界八大加速器中心之一。而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这项“国之重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2005年12月,陈和生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沙市中学走出去的第五名院士。
沙市中学校园内的教学楼“和生楼”
沙市中学校园内的教学楼“和生楼” 陈和生院士说:“沙市三中是一个很好的中学,有很好的传统,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下,我觉得学校老师和同学都是在认真地教、认真地学,我从72年3月份到75年4月份在沙市三中教过数学、也教过物理。我也感觉到在那段时间里,沙市三中的领导和老师对我都是非常关心对我有莫大帮助。”
站在科学浪尖上的陈和生院士,尽管工作很忙,却还是时时刻刻记挂着曾经给过他帮助的沙市中学。2000年,陈和生院士在宜昌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后,顺道回沙市中学,当时门卫很负责地谢绝他进学校参观。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门卫才让他在校门边走了走。虽然新教学楼代替了原来的习坎楼,但他曾经生活工作了三年的习坎楼还是给了他美好的回忆。
他满怀深情地回忆到:“我在习坎楼住了三年,所以希望想回去看看,上次回去在校门边看了看,变化很大,我很高兴。”
陈院士殷殷牵挂着沙市中学,而沙市中学也以陈院士为荣。学校迁入新校区后,将2号教学楼命名为“和生楼”,以彰显沙市中学“院士的摇篮”之称谓,铭记陈和生院士之成就并砥砺后学。在沙市中学8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全校师生都关注着老校友指挥建成大国重器的报道。在教室里,在学校大屏幕下,同学们为陈院士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现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国家科学事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忠诚而感动。
陈院士勉励习坎学子,“首先爱自己的国家,能够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刻苦学习,扎扎实实地学习,让自己具有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贡献的本领。”
如今,75岁的陈和生院士一边为散裂中子源新一轮运行做准备,一边又投入到了我国2035年和2050年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的规划。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十四五大科学装置发展规划,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性能,为实现高水平科学技术自立自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和生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又是新中国成立72周年,我们看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心里是感到自豪和骄傲。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关键,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贡献我们的力量,这个就是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