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春云
——中国油菜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届校友
发表: 2010-07-31 16:02:30 浏览: 15112 次
官春云,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历任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官春云院士于1938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油菜器官分化和产量形成基本规律,已成为油菜栽培理论的精髓;提出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增产;提出了油菜光温生态的4种类型和地理分布,对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提出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的新方法,主持育成品种15个,推广面积1.5亿多亩,其中8个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品种;育成3个转基因油菜新品系(抗虫品系T5、不育系15、恢复系742),已完成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主持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QTL定位;此外确认新疆野生油菜是Sinapis arvensis L.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是一个新的种质资源。共主持10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8本,论文130余篇。培养博士生25名,硕士生15名。
我校1955届校友。
他,从1959年起致力于作物栽培和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育种理论研究方面成就卓著。
他建立了油菜冬发栽培理论技术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油菜生产发展和产量的提高;育成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7个,获得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
他因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经济贡献,被誉为是我国的油菜之父。
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官春云。从1959年起,官春云致力于作物栽培和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官春云通过对油菜器官建成和生理生态特性进行全面系统在研究,发现油菜的一些重要的生长发育规律:(1)油菜苗前期是主茎节数决定期,苗后后期是有效花芽数决定期,蕾薹期是有效胚珠数决定期,开花期是结合子数决定期,成熟期为粒重,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决定期。(2)增加单位面积上总角果数是提高油菜单产的关键,在较高产情况下每果粒数和粒重也很重要。(3)油菜不同于稻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对提高经济产量有重要作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探明了油菜生长发育基本规律,成为油菜栽培的重要理论指导。
1964年,官春云又首先提出"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的观点,进而建立了油菜冬发栽培理论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冬发油菜不同时期的形态生理指标和技术措施。其主要理论论点是:冬前是油菜器官分化和养分累积的重要时期,春后是器官建成的时期;油菜绝对干物质量虽然冬前少,春后多,但若冬前积累多,春后产量高;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有利于冬发。
官春云长期深入农村办样板。1978年,农业部在湖南举办长江中游四省油菜干部培训班,官春云应邀作冬发技术专题讲座,使油菜冬发栽培理论技术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把油菜生产的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90公斤左右。1978~1995年仅湖南因推广油菜冬发技术增收20.7亿元。
通过研究,官春云于1986年首次提高将油菜光温生态特性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冬油菜中有冬性-弱感光型,半冬性-弱感光型,春性-弱感光型;春油菜仅有春性-强感光型。甘蓝型油菜感温,感光的敏感时期分别为7-8叶期和10-12叶期。这些研究成果改变了以往认为春油菜,冬油菜感光性均强,以及冬性越强的品种感光性越强的错误认识,得到了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国油菜知名专家的赞许。
为了实现高产和优质的结合,官春云1979年开始探索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等问题,1987年育成我国第一个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1号,被评为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并被列为国“八五”重点推广品种,之后他又相继育成了6个双低品种。这些品种已在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安徽、湖北等省大面积推广8564万亩,新增19.55亿元。在此基础上,他总结提出了油菜双低高产育种新方法:(1)组合方式以我国高产抗病品种作母本,引进的双低品种作父本;(2)将杂种后代丰产性状选择放在首位;(3)将选种圃设置在隔离区内,解决了大量套袋影响选择的问题;(4)选育花瓣大花粉多的品种,解决了长江中游地区春季多雨油菜结实不良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油菜杂优利用刚刚兴起的时代,各种利用途径都处于探索之中。
官春云根据化学杀雄配组自由的特点,于1976年开始研究化学杀雄配制油菜杂种问题,于1979年筛选出第一个油菜高效无毒杀雄剂,之后这项研究列入国家 "六五"攻关计划。经过多年研究共研制出4个高效无毒杀雄剂,建立了包括施药时期、浓度、用量、父母本行比等在内的油菜化杀制种技术体系,可诱导90%以上雄性不育株率,并对化学杀雄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全国应用该技术已选配出8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其中湘杂油1号创造了湖南油菜单产最高纪录。这一技术1987年在第七届国际油菜会议上确认为国际领先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油菜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1994年,官春云利用Bt毒白基因转化油菜,至1998年已获得我国第一个稳定的转基因油菜品系,并获863项目资助,2000年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居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对油菜抗菌核病基因作图群体分析,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了QTL定位,同时也构建了cDNA文库,试图克隆油菜抗菌核病基因。基因工程杂交油菜研究也已获得成功,正在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育成1套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已通过技术鉴定。
为了拓宽种质资源,1987年官春云与钱秀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云南油菜野生资源的考察和研究”,并率队实地考察,发现一个n=9的十字花科物种,此前我国没有该种的报道和记载。官春云研究结果确认这个种是Sinapis arvensis L.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