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4期]对话课例研究方法 结构 流程
——推进高效课堂的策略和途径
作者/来源: 中国教师报    发表: 2011-07-06 21:15:17    浏览: 8735 次
    本期对话嘉宾

  崔其升 山东省荏平杜郎口中学校长

  赵丰平 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

  杜金山 山东省兖州一中校长

  胡志民 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校长

  李炳亭 《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对话主持:郭瑞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今天的课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与方法。对于高效课堂而言,如何使其倡导的思想有效落地,其方法与途径是什么,高效课堂技术的核心是什么,需要哪些保障措施,正是困扰一线教育者的关键问题。

  兼顾“顶层设计”与“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有四个关键字:师、生、教、学。这四个字构成了两对关系,即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两对关系是决定课堂“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生产关系”。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是课堂变革的顶层设计。

  郭 瑞:高效课堂已经深入“民心”,但是也有很多学校改革意愿很强,却不得其法,总是改不到“点”上。高效课堂在推进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和具体策略?

  杜金山:高效课堂的不断发展飞跃对改革引领者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要对传统课堂真正驾轻就熟。顶不到天怎么能“破”天?其次,对传统课堂要进行理性而深刻的反思。当你真正看懂传统课堂的问题,你才会以一种“油锅里捞孩子”的急迫心态产生对课堂现状的焦虑,进而投身到改革中。第三,必须对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原因作出理性、科学的分析,找到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七寸”。第四,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决不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修修补补的方式。整体设计,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有四个关键字:师、生、教、学。这四个字构成了两对关系,即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两对关系是决定课堂“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生产关系”。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是课堂变革的顶层设计。整体设计,既包括教师“教”的流程和学生“学”的流程,还包括学习组织的建设、管理制度、评价反馈等。系统推进,是由教学改革的特点决定的。所有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第五,只要把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校情、教情、学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基础上,那么,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外界和内部的任何议论、争论、质疑,都不会影响变革的决心。

  崔其升:我认为,高效课堂建设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学、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改”,真正以生为本;教师变主演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发动者、启迪者、组织者。总之,课堂变“一言堂”为“百家鸣”。第二阶段,师生是文本研究者、挖掘者,以文本为参照、参考形成专题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明、发现、专利、专著,学习知识、解释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自己丰厚的知识功底。第三阶段,学知识长智慧,长智慧修素养,为人生历练打基础。学生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练就成为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胡志民:作为课改过来人,我认为“洗脑”是关键,“临帖”是捷径,这里面有五个关键词。第一是决心。首先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决心,改革是一个是非题,而非选择题。第二是管理。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推进高效课堂必然要有一套严格的、刚性的管理系统。第三是坚持。坚持就意味着拥抱成功。第四是研究。出现问题不是消极对待而是主动研究,“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第五是创新。当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模式后,必然要通过创新寻求新的突破。构建属于自己的模式不是目的,目的是构建尊重差异、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

  为什么要强调“模式”

  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

  郭 瑞: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方法的。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什么要强调模式?模式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到底有什么意义?

  胡志民: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这就像无论是“奔驰”还是“吉利”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模式。所以说,高效课堂建设必然需要模式,但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运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

  高效课堂强调模式的意义体现在:第一,模式是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框架,对教与学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不会放任自流,“漫无章法”。第二,模式是教与学的抓手,使初级阶段的高效课堂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易于操作。第三,模式是产生教学艺术的基石,会降低追求课堂艺术的难度,在环节的规范中,学生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能产生因材施教的灵感。

  赵丰平:赞同胡校长说的“模式自然消失”的观点,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样,对课堂而言,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科。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高效,我们强调模式但不唯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对传统课堂的革命性变革,在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同时,模式与教师个性、教学艺术、学科特点的张扬相辅相成,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在强调模式的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师的教学艺术会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得以施展。

  郭 瑞: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强调模式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面的问题流程化?模式,即方法,结构,流程。

  李炳亭:是的,模式或许有其僵化的一面,但模式诠释的是理念,承载的是课堂之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规则”,课堂一旦变成了“自由发挥”,则很容易陷于混乱和无序。课改不是“方法”的改良,而是观念的革新。而任何革新都需要落实在“方法”上,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实现,高效课堂模式就可以简化成技术性很强的东西。模式就是生产力。当然,有些人一直在提“教无定法”,但对于更多的教师而言,恐怕唯有“教学有法”才能达到教无定法,教学的艺术本质上就是“立”与“破”的矛盾,在不断的否定中完成进化,离开了教学有法的“临帖”阶段,很难“破帖”生成自己的风格。

  赵丰平:任何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土壤,离开原有的环境就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临帖”的关键不在于照搬模式,而在于学习模式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操作方法。只有把握住模式的精髓,在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破模。

  高效课堂的减法与加法行走

  在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分配时间,即在课中用减法,而课前、课后用加法,或者概括为“抓两头,放中间”。

  郭 瑞:高效课堂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流程上,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环节?

  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模式重在流程操作,一般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预习不是传统课堂上的自学,它要求学生围绕导学案开始自学、对学、群学,一般不对预习环节作时间要求,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要尽量自学。

  预习之后是展示。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人把高效课堂称之为“展示课堂”。高效课堂十分重视展示,我一向认为“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谁都别轻视展示,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从操作技巧上说,展示又分为两种,小展示、大展示。小展示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同学都要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在黑板上写出来,而教师要根据每组在展示中暴露的问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大展示”。大展示其实是和反馈连接在一起的,反馈当然不是考试,反馈甚至都无需教师去亲自完成。具体的做法是,以对子为单位,两两之间相互测评,修正,然后整理导学案,整理纠错本。

  高效课堂的抓手是小组学习。这个小组和传统的小组有较大区别。高效课堂的小组其实很像是“小班化”,小组和小组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每个组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进度,各自为战,但又充满了竞争、对抗和质疑。

  崔其升: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每节课的亮点、精彩点就在于遇到了困难、疑惑,要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迷惑处,在辨不清方位的地方进行思考,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引发,启发,诱发学生,提示可以,但不准成为一个知识的解读者、灌输者。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人人是主人,个个是辩才”,实现学生真正的“自学”是教师的价值体现。

  李炳亭:在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分配时间,即在课中用减法,而课前、课后用加法,或者概括为“抓两头,放中间”。课前编制导学案,课后,教师通过课上反馈,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课代表或者小组长实施帮扶,然后教师根据课堂经历,对导学案予以修补完善,即备好课后课。

  “师退生进”实现师生“双高效”

  真正的“高效课堂”必须是教师、学生“双高效”,所以“高效课堂”是“双核课堂”。

  郭 瑞:高效课堂一直在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建立科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高效课堂的成败。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作用?教师自身发展又该指向何方?学校如何引领教师尽快实现这一转变?

  胡志民:高效课堂的最终结果应该放到“高效”两个字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双高效”。对教师来讲,第一,首先提倡的是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重难点,备知识,备学生。第二,要在导学案上下功夫,注重学案的层次化、问题化原则,设置相应的扶手,由简到难。第三,要在课堂的评价中下功夫,及时鼓励与激励孩子,配合班级,正确使用评价手段,让孩子们在“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提高交流与展示的实效性。第四,要熟悉课程,做到合理的整合,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第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积极展示的习惯,互助合作的习惯,点评评价的习惯,积累巩固的习惯,创新质疑解疑的习惯等。第六,要开展相应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公开课要以别人优点,补己之短;教研进课堂,同组之间、同事之间手把手帮扶和学习;课堂诊断能挤掉课堂上多余的“水分”;反思会更能“暴露”自己的不足;课堂检查与晨会点评查漏补缺,表扬先进,有错必改。师生“双高效”的“高效课堂”也是“双核课堂”。

  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操作技巧,要“抓两头,放中间”。这个“放”,是放手,但放手不是“放弃”,而是“把学习交给学生,把责任留给自己”。教师在课上的“放”,也可以理解成“垂帘听政”,只是对学生学什么的大致范围加以明确。而“垂帘听政”要求教师要围绕课上“四主”来主导,即学案主导、学习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并且在“四主”原则下,让责任体现在“盯、观、跟”三字上。所谓“盯”,盯的是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观,观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跟,跟踪进度,跟踪效益,跟踪发展。

  赵丰平:高效课堂的推进要通过评价来引领教师发展和教学走向。就我校而言,我们摒弃了以教学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建立起包括课堂成绩、学生评教、师德评价、教育科研等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立体评价机制,从评价层面杜绝了教师功利的源头。教师评价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课堂建设方面。

  李炳亭: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高效课堂把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依托“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个灵魂建构评价体系。同样有个“六字真言”:即时、公开、公正。
                                             (选自《中国教师报》2010年07月09日)
Baidu
map